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接受诗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5100
  • 作      者:
    周圣弘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诗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接受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诗人——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诗歌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诗歌都不能存在,没有创作,诗歌就无从产生!没有作品,诗歌就失去去物质载体!没有阅读接受,诗歌的潜在可能性就永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成不了现实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圣弘(1963-),男,湖北洪湖人。1986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课程班,湖北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班。武汉大学(1996)、福建师范大学(2007)、华中师范大学(2011)访问学者。现任教于福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出版《接受与批评》、《中国,新诗流派史论》、《隔海的缪斯》、《家中的风景》(散文集)等专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茶文化十五讲》、《陈德华与大红袍》等教材、著作。主持省级重点课题2项。1980年代末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为两届省级优质课程、两届校级精品课程主持人,首届(2008)武夷学院“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诗学关注诗歌作品本身,抛开在诗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读者乃至作者的主体活动,将诗歌作品以科学精神绝对客体化。《接受诗学》吸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各派的合理因素和成果,从“读者接受”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对相关的诗学问题作出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初步建构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接受诗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角度新锐、体系完整、论述充实的诗学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还涉及诗歌作品的潜在文学性对读者的能动作用即效果的问题。过去,人们忽视了读者的阅读在文学存在方式中的本体地位,然而,这种地位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阅读对象(文学作品)文学性的制约,而且,作品的内在特性还暗中规定着阅读的效果,规定着潜在的文学性实现的方式。而这,也是诗学本体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把诗歌对接受者的效果作为规定诗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来思考,甚至把效果作为各种诗歌类型的定义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在西方美学史上早有先例。用杜夫海纳的术语,就是“被感觉者”制约、规定着“感觉者”审美效果的方向和性质。读者不是消极地接受,作品也不是消极地被读,它也对读者发生作用。
    这样看来,应当纳入诗学本体论思考范围的,就不只是诗歌作品,也不只是读者或作者,而应当把这三者作为三个环节整个包括进来。诗歌因而就是这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诗学就存在于这个动态流程中。这一动态流程,首先是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进行创作活动,把主体性移注到作品中,赋予其生气;从而使由语言文字外壳构成的作品在“白纸黑字”的物质载体中具备了潜在的审美特质——文学性;这种潜在的文学性只是一种审美的可能性,只有在被读者阅读欣赏时,审美的可能性才转为现实性,潜在的文学性才按其特定指向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至此,由创作主体创造的诗歌作品才真正作为诗歌作品而存在,才由潜在的诗歌作品变成现实的诗歌作品,其审美的可能性才得到了实现。由此可见,诗歌既不单纯存在于诗人那儿,也不单纯存在于作品中,还不单纯存在于读者那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诗学本体论
第一节 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第三节 解答诗学本体论的新思路
第四节 诗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第五节 诗歌: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第二章 诗歌作品论
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第二节 诗歌: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第三节 诗歌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第三章 诗歌接受论(上)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第三节 语符一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阐释和视界交融
第五节 诗歌接受的心理进程

第四章 诗歌接受论(下)
第一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第三节 诗圈与读者群

第五章 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
第二节 从意象到文字:意象一语符思维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诗学价值论
第一节 诗学价值: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诗学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第四节 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第七章 诗学效果论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第二节 效果:对读者视界的改变
第三节 效果:纵向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效果:横向的交互影响

第八章 诗学批评论
第九章 诗歌接受个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受诗学”系列论文索引
附录二 作者著述一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