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临淮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64638
  • 作      者:
    王安忆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遍地枭雄》、《天香》等;中篇小说集《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月色撩人》等;另著有包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剃度》在内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非虚构作品。其中《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她的许多作品还被译成英、德、荷、法、捷、日、韩、以色列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21世纪作家文库:临淮关》是王安忆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小说精选集,包括《陆地上的漂流》、《波罗的海轶事》、《小新娘》、《云低处》、《发廊情怀》、《姊妹行》、《临淮关》、《后窗》、《红光》、《骄傲的皮匠》、《古城的餐桌》等篇目。讲述了一个来自临淮关的小城姑娘小杜的青春奋斗故事,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小杜从公社广播站到县委广播站,最后终于嫁进城去,凭借着美貌、才华和努力,小杜生活实现了三级跳。但青春渐渐消逝,小杜也会暗淡下来……王安忆用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在《临淮关》中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却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不变的道理,生活中的得失与悲喜,终究抵不过临淮关的滔滔江流。
展开
精彩书摘
  小杜俊俏,而且聪明,这点人们就看出来了,是随老杜。老杜这人言语不多,却有人缘。这人缘一半得自老辈人的禀传,他家是临淮关的老户,几代前就有人在淮河滩上背纤,向水里讨饭吃。街上人,谁不知道老杜家?老杜家院子里那棵椿树,是街上人识路的标志,说起来,就是“老杜家的树南”“老杜家的树北”,以此可见出老杜家在镇上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基础;人缘的另一半则来自老杜本身。他是一个有心人,平常时候没什么,到了关键出就显出来了,他家几个儿女的安排就非同一般,他家老三老四是在一年里中学毕业,一个在镇头上的中学,一个在镇尾上的中学。这一年毕业的学生,开始有留城的名额了。像老杜家这样,有两个孩子毕业的,就可以争取一个留镇上,一个下乡。可是,老杜家的两个孩子却都留在了镇上,一个手管局,一个农机厂。原来,两个学校都以为对方学校的学生下乡了。这本来是一个错误,可因为老杜家向来为人宽仁,就没有人去说破。而老杜呢,也不让众人为难,不等消息传开,就将在家待业一年的二丫头,也就是小杜,下放去了。小杜的那一届,是全体下放,不留一个,她爹妈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只是拖延着,心下是不舍得叫这唯一的姑娘离开。在家里,并不多她一口,到乡下,反要周济她,将来更不知怎么是出路。不如不走,现在能帮把手做家务,将来找个好人家嫁过去,倒不耽误她。但此时此刻,为保全下面两个弟弟的着落,老杜把小杜送出去了。
  老杜送小杜去的地方不是临淮关所属的县,但是同临淮关在一条水路上,靠近另一个县五河县的县城。老杜家是吃水上饭的,在心里,更和水近,觉着水上一个个停靠点,才识够得着的地方。身后那一条津浦铁路线,虽然快捷,而且联络着更大的城镇,与他却是隔膜的。那些水路上往返的常客,渐渐成了老杜的朋友,有时候错了一日一趟的航次,会在老杜家过宿。老杜的女人,换了床上的铺盖,就灶上灶下地忙碌。老杜女人的饭菜,是最家常的,可就是不凡。旋成螺旋形的黄瓜皮,糖醋渍了;整个儿的茄子,拉上几刀,浸了油,用火慢慢烤;缸里头一层白菜叶一层糟鱼煨成的酥鱼,终年满着;过节起就酱了的猪腿,片下透亮的肉页隔了水蒸。老杜和客人,慢慢地喝和吃,因老杜是个缄默的人,客人就也没了说头,可自有一温熙的情义,自酒和菜中生出。到九十点光景,在这镇上,已经是深夜了,老杜的女人煮一锅玉米粥,粥里加了葱花和自家腌的豆豉,咸滋滋,热乎乎下肚两大碗,结束了夜宴。这些宿客,有时会让人捎东西给老杜,一个鼓鼓的包从船上扔向码头,叫一声,给老杜,就算捎到了。也有时候,会从码头上回扔过去一个扎紧了口的蒲包,里面是活虾活螃蟹。不是老杜讲究什么礼尚往来,而是,他将他们当成自家的亲戚。在老杜沉默少语的表面下,其实有着豪爽的心胸。从十六岁起,他就在这淮河边做船工,见过多少南来北往的人,所以,老杜的世界上是很大的。还有的时候,老杜的女人会托这些过客捎东西,捎的大多是女人的东西。香脂、肥皂、衣服鞋的。最大的一件,是一架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小杜自然是第一个受惠,兄弟们不稀罕这些,她娘又不会与她争,因此,小杜穿的用的,都与人不同。本来就是俊俏人,再装扮起来,更出众了。同学间替她又起了个名:上海人。其实除了那架蝴蝶牌缝纫机是上海生产的,其他衣物,大多来自蚌埠、芜湖、合肥,至远是南京,这别称里就有了讥诮的意思。谁让她是人尖呢?女生们又多是小心眼儿的。小杜在学校里多少是孤傲的。
  小杜下乡,是老杜托一位朋友安插的。朋友是蚌埠下放干部,在五河县的县城“五七”办公室工作,经常从这河道上往返,与老杜结下了友谊。老杜的朋友本来是将小杜落进一个先进集体户里,因是先进,又都是女生,比较令人放心。可是小杜不要,她既不喜欢先进,也不喜欢女生,这两样都是孤立她的,她坚持要一个人独立门户,老杜的朋友只得另作安排。小杜走,家里就好像发送闺女出门子。是唯有的姑娘,又是为两个弟弟作牺牲,心疼加上歉疚,不知怎么陪送才对得住。打了两口大箱子,重做了四季衣裳、被褥枕头,家里最好的摆设,三五牌台钟、镜子、两个铁壳热水瓶、过年放瓜子炒货待客的八角漆盒,都打成包让她带走。小杜说:你们这是不让我回来了?她娘一下子哭了。小杜没哭,她自己收拾出一口旧箱子,取几件衣裳,一些梳洗用具,只提出:要那架蝴蝶牌缝纫机。哪有人不答应的,几个兄弟一起动手,转眼间,蒲包草绳裹扎得结结实实,插进杠子,抬上了轮渡。
  ……
展开
目录
陆地上的漂流
波罗的海轶事
小新娘
云低处
发廊情怀
姊妹行
临淮关
后窗
红光
骄傲的皮匠
古城的餐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