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之歌》观后感
如果说《槿花之歌》是把一个监狱中群众斗争的场面,展开在观众面前,给人们带来一种严肃之感,我觉得,同样的,在第三幕里,群众游行的吼声震响起来,曾经为人民的解放贡献出三个儿子的母亲,眼看着最后一个儿子也被捕了,毅然奔人斗争,又是如何的庄严。这确实给今年的雾季,展开了新的一面,是很可喜的。那么,在《槿花之歌》整个剧中,是什么东西表现了这样一种力量,是我们值得注意和思索的。
简括来讲,这个戏是表现一个韩国革命家庭,如何在压迫之下,死的死,亡的亡,活着的遭受摧残,这样一个故事。在这里面,母亲,槿光,槿辉,都以他各自的行动,一个紧迫一个的,告诉了人们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给人奴役的人,没有幸福。这在开头,就由槿光说出:
‘‘你可忘了我们是失掉了国家,也失掉了一切自由幸福的人了吗?”
母亲安排了无数次希望,现实却打破了这种种希望,槿光被迫做了一个流亡的革命者,槿辉也在三月一日独立运动的壮举中被捕,就连母亲自己也不得不落进囚狱中去。当她手攀着囚狱的铁栅,她说,“苦就苦吧!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苦出头来的!”假如在这儿我们感到了一个真理,它告诉我们,侵略者没有从他踞坐的地方掀开,悲剧的日子是不会真正结束的。但进一步来分析这个剧,是沿着怎样线索发展下来,而后,把这种现实的教育意义给了观众,那就会接触到这个剧的特点。我觉得这个特点,就是从最初起,到最后止,一条革命,与另一条反革命,这两条线是清楚明白的;作者通过艺术的表现,准备将观众引导向同情哪一方面,反对哪一方面,也是清楚明白的。
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说:作者明确的态度,原是一部文艺作品起码条件啊!是的,在现社会中,凡是一种文艺作品,必然有其一定的倾向,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但我们应更从实际出发些来讲话。目前还是,一个艺术家在他创作时不得不受到种种束缚与局限的时候,并且易于由此种客观原因,而产生了主观思想上或表现上的弱点。因此在那些充斥了混乱、模糊、多余而不恰当的噱头的某些戏剧之间,我们应该接受《槿花之歌》的严肃性,它引起观众的情绪是明确的,一面是压迫,一面是反抗,这剧鼓励了被迫害者斗争的情绪。可是这剧是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也许这个结局的悲剧性给人一种沉重之感吧!
问题在,谁如果不能在黑暗中看到新生的曙光,谁不懂得:在旧的压榨下,决定着前途的正是新的生长。那么,这个悲剧便只能成为一曲哀怨的低诉,那便只能消磨斗争,对现实投下暗影。在《槿花之歌》中显然不是如此,槿光的归来和重新负了人民无限希望之走向远方,带来一种光明,表现还有行动,在秘密中,在艰苦中,但那是希望,那是燎原之火啊。在这一个对比之下,槿辉在严酷受刑之后捐出自己生命,就给暴戾者的罪状下了铁的判语。这剧所写的年代是从一九一八——一九二二,这个悲剧是合乎现实的,同时也不是无望的。贯串着全剧的力量,也就正是这英雄的被压迫人们斗争的现实主题。
但是,在《槿花之歌》中,还有什么令人不满足,或认为缺陷的方面吗?在此处,我想到有的观者之发问问,就是说有的地方还有平淡之感。这一点,如果单纯以技术的眼光来看是不能得到回答的。实际,一部正确的处理了主题,反映了现实真理的作品,也还不能即等于已经充满饱满的现实生活感,艺术力极其丰沛的作品,但观众是更有兴趣从这一方面来要求的。因为正确的主题,必须通过现实生活,才表现得出来,那么,掌握了正确主题,还不等于完成艺术作品的全部,而更要进一步,只有现实生活更深刻,丰沛,给人的真实之感才愈大,也只有从这种生活中传达出来的深沉的情感,才能更好的感染观众,以眼见一种比较浮露的叫喊,同时,在残酷斗争的现实中,过多带有幻想味的希望,也不一定适宜。以《槿花之歌》这一个戏来讲,取用外国的而又是历史的题材,在某一点上就不能不受了一些限制吧!
正因为在现实意义上,这个革命家庭成为一个典型的革命家庭,也正因为在现实意义上,压迫者惨酷的程度,反抗者在高度的压迫之下,百折不回,都要求着血肉的生活才会表现得完满,简单说,就是压迫者的力量及人民的力量的直接搏斗,这需要充沛而实际,给观众以鲜明、深沉的印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