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卒病新解》:
首先,我们不妨直接从流行性出血热这样一个现代知识的角度切入来认识伤寒。这样的事情,只能由今人完成,因为古人还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眼光。甚至早在几十年前,我们也还是不行。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对事物就容易理解了,不会苛责前人,也会更加充满自身的历史使命感。我们不应该食古不化,止步于对前人的模仿重复。具备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医学知识,如同手中握有了一把无比犀利的解剖刀,可以对整体进行解析。当充分观察了整体和局部以后,再从局部反观整体,也是一种方法。在习惯了的套路中行走过久,猛然换了一条道路,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开始会有些不舒服,多少有点感觉不自在。但是,事物的变化总有个过程,先不要急于抵抗和排斥,试试看,怎么样?
此处不妨引用一下前人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学问没有古今东西之分,是说被认知的对象不变,只是人们的立场眼光有所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动用至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来提交出你的尽可能完美的答卷。当然,从表面上看,学问又确实存在着古今东西的区别,因为人的认知必然会受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约束。学问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想明白二者的关联,思考可以过半!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知识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对流行性出血热并不那么了解了。所以,常常会把它轻易放过。但是,为了深刻理解《伤寒论》,倒是十分有必要首先熟悉这一疾病的现代资料。可以说,这是讨论和认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疾病的知识,是任何古代医家所不可能具备的,只有今天才能做到。我们常常惊叹,不要说古代的事情,就是现代、近代的事情,我们也不得不依赖于书本来了解和熟悉了!世界太大,知识无限,而人生苦短,目光有限。好在今天的社会提供了种种可能性,只要努力,我们总能够比前人多跨出一步的。
为了讲清楚问题,必须化点笔墨把已经认识到的相关知识作一个交代,由于现代认识详细,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而古代的记载比较散乱、简单,甚至有相当的脱漏。二者能否对应,也许是个问题,但做个对照总还是可以的,而且一定会有助于思考。如果我们不联想相关知识,就只能永远局限在纸面的文字上,也就无法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下面将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临床上病情最重、表现最复杂(据称并发症有240多种,与死亡相关因素达140多种)的疾病,它的表现和治疗广泛涉及临床各科。WHO曾经在1980年将该病命名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以强调肾损害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严重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某些不同种类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组病毒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十五六种)。病毒常由蚊、蜱及其他昆虫和啮齿动物传播给人。20世纪3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1932年发现于苏联远东滨海地区,称远东出血热或远东出血性肾病肾炎),1935年在东北侵华日军中发生本病的流行,当时称为“黑河热”、“虎林热”、“孙吴热”。直到1962年才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据说也有文献曾经记载了塔吉克斯坦在12~13世纪出现过该病的流行。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严重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身体多个器官受影响),其特征是整个脉管系统受到破坏,身体调节能力受到损害,并且多伴有出血症状的一类疾病。出血本身有时对生命并无大碍,有些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但许多病毒造成对生命的严重威胁进而导致致命性的病变。流行性出血热以突然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出血和休克,特别是伴有严重的出血症状为特征。出血常因内脏器官、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受损而引起。
流行性出血热为多宿主性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有多嗜细胞特性,可以侵害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1978年被分离出来。宿主为羊、鼠等动物。媒介为蜱、螨等(传染源全球有173种,我国有67种),病变可以涉及全身的脏器(肾为主)。在病理上主要造成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的损害和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全身器官或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出现全身广泛性的水肿、充血、出血,体腔内多数器官可见出血性坏死。由于临床见症的不同,分别归纳为流感型、胃肠型、急腹症型、肺型、脑型、肾型、肝损型、败血症型、类白血病型等不同表现。在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并发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心力衰竭、肝损害、肺水肿、脑水肿、脑炎或脑膜炎、腹膜炎、胃肠炎、胸腹水、各种出血、高血容量综合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