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读疾病密码:《黄帝内经》如何认识病因和疾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3479
  • 作      者:
    黎敬波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解读疾病密码:<黄帝内经>如何认识病因和疾病》依据《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从病因分类、不同病因的致病规律、发病条件、疾病转归等方面对疾病进行全面阐述,解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将《内经》与现代医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加以阐发。《解读疾病密码:<黄帝内经>如何认识病因和疾病》告诉我们,学习《内经》认识病因与发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全面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疾病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1.《内经》论病、证
  汇编于西汉中后期,唯一流传下来,系统记载汉以前医学成果的《内经》记载了300余种病证,涵盖了临床各科。《内经》对许多疾病辟专篇进行论述,如咳嗽、发热、疟、水肿、痿、痹等。《内经》认识疾病,采用以脏腑、经络或病因等为纲领的理论,因此,《内经》里详细记载了古人分析疾病的方法,以及对病证进行的分类。《内经》还提出了病机的概念,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该明确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这样,对疾病的治疗才有针对性。这种观念实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学理论精髓——辨证论治的含义。因此,我们说《内经》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内经》讨论疾病,多称“疾”“病”和“候”。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通过黄帝与岐伯对话疾病的治疗,而提出了“证”的概念,这就是辨证论治所要辨析的“证”。因此,在《内经》里除了讲病的表现外,更多的是分析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病变发生变化原理,这便是“证”和“病机”的概念,由此奠定了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诊断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那么,什么是“病”,什么是“证”呢?如咳嗽可以因风热、风寒、痰湿等病因所致,这时,咳嗽是病(以症状命名的病),风热既是病因,也是因感受风热而形成的病机,也就是病机表现于外的见证(即证)。因此,风寒、痰湿等也都是证,证是病机的外现,它包括对病因、病位或病势等的概括。不同的证,就像是某商品具有不同的型号、序列号一样,证就类似于型号、序列号,表示具有不同的产品特点(疾病表现的不同特点)。与西医不同,中医治疗同一种疾病,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药物,这是由于证不同,因此,证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疾病是什么
一、疾病有名目
二、疾病是失调
三、病与非病——认识亚健康

第二章 病因及其分类方法
一、病因的概念及分类依据
二、病因的范围及其形成基础

第三章 六淫病因的特点及致病规律
一、六淫致病先伤肌表
二、多动善变的风邪
三、凝滞、收引的寒邪
四、炎烈而具有破坏性的热邪
五、与高温密切相关的暑邪
六、重浊、黏滞的湿邪
七、干涸、收敛的燥邪
八、疫疠
九、认识六淫对中医诊断治疗疾病有何意义

第四章 七情病因的特点及致病规律
一、情志致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二、七情与五脏、气血的关系
三、喜为心志,过喜伤心
四、怒为肝志,过怒伤肝
五、忧(悲)为肺志,过忧(悲)伤肺
六、恐(惊)为肾志,过恐(惊)伤肾
七、思为脾志,过思伤脾
八、七情致病的相关因素
九、情志所致病证的表现特点
十、调和情志以养生防病

第五章 生活起居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一、生活起居病因的内容
二、饮食失调伤肠胃
三、起居无节伤营卫

第六章 跌仆损伤等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胎传
四、痰饮
五、瘀血
六、结石

第七章 辨识病因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础
一、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二、辨识病因,循机而治
三、动态变化,贵在灵活

第八章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内因是发病的基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外因是发病的条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人体并不是什么邪气都能抵抗
四、病久可留邪——内生之邪,病理产物

第九章 疾病发生后的变化
一、疾病发生与传变的基本规律
二、病邪过极则转化
三、疾病的发生、变化有征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