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美与生活。
★“物哀”——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影响日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一代美学大师本居宣长、大西克礼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美学读本
★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新海诚一致推崇的日本美学
★村上春树: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 畅销十年,累计再版十余刷,豆瓣高评。
★全彩插图,唯美设计,精装典藏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美得以呈现。
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1. 樱花之美,在于它散落之时……我们感受将逝之物,为其哀怜,哀而不怨。美到极致,是为物哀。
2. 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3. 物哀是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4. 物哀需要善于感知,富于情感,世间之多情,万物之博爱,是暗藏偶然性的暧昧美学。
5. 看见异常美丽的樱花开放,觉得美丽可爱,这就是知 “物之心”;见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就是“知物哀”。
6. 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
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
7.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 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 这就是知物哀。
8. 无论是知“物哀”,还是不知“物哀”,在这个荣枯交替、变幻无常的人世,如果把这些都藏在自己心里,那将如何在这无常的世间得以慰藉呢?
9. “知物哀”极具美感,宛若一丝清风都能掀开心底惆怅的面纱。
10. 理解物哀,需知万物有灵,万物有心,知物心,然后知物哀。
11. 在万事万物中都可以感知物哀。尽管其中有感受的深浅强弱之别,但世上一 切事物中,都有“物哀”在;尽管所感动的事物中,有善恶正 邪之别,但心灵对一切事物都会自然地生出感动。
12. 人如果无“心”,对于所见所闻之物则既无悲伤,也无开心。而外在事物并不因人而有所变化,只是人心不同而已。不知“物哀”者,看见空中景色,枉 然无感觉;“知物哀”的人则悲时见悲,艳时见艳。当人忧伤苦闷时,天空的景色也仿佛抹上了一丝愁云,这就是人的一种感觉。
13. 物哀是一种“平等的哀愁”,通过“感”与万物建立一种情绪上的“合一”。忽然在万物万事中找到一种“感”的相通,仿佛“同命相怜”,互相珍重,在万物中找到一种“情致”。
14. “物哀”与“知物哀”就是既要保持自然的人性,又要有良好的情感教养,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柔弱、细腻之心,要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
15. 如果长期浸淫于《源氏物语》,朝夕赏玩之,并以其境界咏歌,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悟得古人风雅之情,心也自然与古人有所相通,尽可能远离俗人之心,则见风花雪月时, 也与俗人所见有异,而能深深感知物哀。
序
第一章 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第二章 在万事万物中皆可感知物哀
第三章 “知物哀”与恋情紧密相连
第四章 读《源氏物语》,感知“物哀之心”
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体会物哀之情
第六章 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第七章 物哀的风雅之趣
附录 物哀的美学 大西克礼
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
——川端康成
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村上春树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代表了人类对于极限的自觉。
——丹下健三
电影不是满满十分地展现戏剧性,而是只展现七八分,让没有呈现的部份成为物哀。
──小津安二郎
物之哀是美,是生灭,是局限,更是升华。
——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