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哀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50234
  • 作      者:
    [日]本居宣长,[日]大西克礼
  • 译      者:
    王向远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重新定义美与生活。

    ★“物哀”——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影响日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一代美学大师本居宣长、大西克礼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美学读本

    ★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新海诚一致推崇的日本美学

    ★村上春树: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 畅销十年,累计再版十余刷,豆瓣高评。

    ★全彩插图,唯美设计,精装典藏


展开
作者简介

    本居宣长

    日本学者、思想家,日本国学的集大成者,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他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运用实证的方法,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重塑了日本的审美观。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大西克礼 

  日本美学家、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名誉教授,退休后埋首于美学研究与翻译。著有《物哀》《幽玄》《侘寂》等书,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暨代表人物。他严谨的论述不仅完备了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也成为后人掌握日本独特美学的经典。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等。译有《日本文论选》及井原西鹤等日本古今小说名著,共100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美得以呈现。

  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展开
精彩书评

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             

——川端康成


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村上春树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代表了人类对于极限的自觉。   

——丹下健三


电影不是满满十分地展现戏剧性,而是只展现七八分,让没有呈现的部份成为物哀。

──小津安二郎


物之哀是美,是生灭,是局限,更是升华。                     

——梁文道


展开
精彩书摘

    1. 樱花之美,在于它散落之时……我们感受将逝之物,为其哀怜,哀而不怨。美到极致,是为物哀。

    2. 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3. 物哀是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4. 物哀需要善于感知,富于情感,世间之多情,万物之博爱,是暗藏偶然性的暧昧美学。

    5. 看见异常美丽的樱花开放,觉得美丽可爱,这就是知 “物之心”;见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就是“知物哀”。


    6. 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

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

    7.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 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 这就是知物哀。

    8. 无论是知“物哀”,还是不知“物哀”,在这个荣枯交替、变幻无常的人世,如果把这些都藏在自己心里,那将如何在这无常的世间得以慰藉呢?

    9. “知物哀”极具美感,宛若一丝清风都能掀开心底惆怅的面纱。

    10. 理解物哀,需知万物有灵,万物有心,知物心,然后知物哀。

    11. 在万事万物中都可以感知物哀。尽管其中有感受的深浅强弱之别,但世上一 切事物中,都有“物哀”在;尽管所感动的事物中,有善恶正 邪之别,但心灵对一切事物都会自然地生出感动。

    12. 人如果无“心”,对于所见所闻之物则既无悲伤,也无开心。而外在事物并不因人而有所变化,只是人心不同而已。不知“物哀”者,看见空中景色,枉 然无感觉;“知物哀”的人则悲时见悲,艳时见艳。当人忧伤苦闷时,天空的景色也仿佛抹上了一丝愁云,这就是人的一种感觉。

    13. 物哀是一种“平等的哀愁”,通过“感”与万物建立一种情绪上的“合一”。忽然在万物万事中找到一种“感”的相通,仿佛“同命相怜”,互相珍重,在万物中找到一种“情致”。

    14. “物哀”与“知物哀”就是既要保持自然的人性,又要有良好的情感教养,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柔弱、细腻之心,要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

    15. 如果长期浸淫于《源氏物语》,朝夕赏玩之,并以其境界咏歌,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悟得古人风雅之情,心也自然与古人有所相通,尽可能远离俗人之心,则见风花雪月时, 也与俗人所见有异,而能深深感知物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第二章 在万事万物中皆可感知物哀

第三章 “知物哀”与恋情紧密相连 

第四章 读《源氏物语》,感知“物哀之心” 

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体会物哀之情

第六章 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第七章 物哀的风雅之趣 

附录 物哀的美学 大西克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