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以一系列个案研究的形式,回到思想激荡的“五四”历史现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的“五四”叙事和想象,深入“五四”内部不同的话语、观念和潮流的缝隙中,在辨析它们的各自脉络和理路以及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的同时,激活被单一的“五四”叙事板结化的历史能量,重新体认“五四”为现代中国奠定价值地基的意义。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探讨“五四”语言改革运动的不同侧面;第二辑侧重于对“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考察;第三辑转向“五四”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图景,尝试把握新文化发生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第四辑则以问题史的梳理的形式,在更长的时段中思考“五四”作为现代中国之重要节点的意义。
自序
第一辑 语言和文体
近代散文对“美文”的想象
语言方案、历史意识与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语言改革运动中的世界语
“声”之探求:鲁迅白话写作的起源
第二辑 文学之观念
胡适与《新青年》的相遇:从文学翻译到文学革命
思想如何进入“文学”:《新青年》与新文学的思想性
从文类视角看现代“文学”的构造——读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
第三辑 社会互动的图景
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国家与道德:民初共和危机与新文化人伦理关切的发生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激活历史的方法——读陈平原《作为思想操练的五四》
第四辑 长时段的视野
什么是“现代文学”的“现代”?——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再思考
“早期现代中国”论述的谱系与可能性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