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学术泰斗
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领军人物”
严家炎先生代表作
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严家炎先生在做了大量史料钩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现代文学史上自然形成的小说家“群落”,开创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的流派史研究格局。书中首次发掘了曾被历史湮没的新感觉派、七月派和京派等小说流派,引发后来相关流派的研究热潮。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一、为什么要从流派的角度研究现代小说史?
“五四”以后的中国小说虽然只有几十年历史,但它的发展非同寻常,不仅篇幅浩繁,变化巨大,而且成就冠于其他各种文学体裁。要想准确而又概括地描述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是摆在小说史研究者面前一个不算容易的课题。一些研究者正为此探索着多种多样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田仲济、孙昌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这种探索精神的一个成果。这部著作系统地考察了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发展状况,全书共八章,从第一章“反映着时代脉搏的知识分子形象”开始,二、三、四章分别考察了“解放途中的妇女形象”“斗争中成长的工人形象”“从昏睡到觉醒的农民形象”,第五章论述了“具有前驱者和领导者姿态的革命党人形象”,第六章论述了“改造和变化中的市民形象”,第七章写的是“嵌着时代印记的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最后一章列述了其他人物形象——军官与士兵、地主与资本家、官僚和政客,等等。这种以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为纲的写法,确有它自己的特色。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出小说发展同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通过小说史从侧面反映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看出时代车轮前进的辙印。但是,这种写法也容易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小说史可能成为人物系列论的汇编,不容易很有立体感地反映出现代小说丰富的层次和各个不同的方面。因为,构成小说的因素非常多样,绝不只是人物形象,除了通常所谓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体验的不同角度,审美情趣的高低悬殊,创作方法的巨大差异,文艺思潮渊源的各不相同,艺术风格个性的千差万别,??这些都应该是小说史加以探讨的对象。只看人物形象的身份,很容易把小说的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忽略过去。二是容易产生把作品割裂的毛病。因为,一部具体的作品很少只写一个人物或一类人物,而总是要写许多方面的人物,既写工人,也写资本家,既写农民,也写地主,还要写到知识分子、仆人,等等。像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从《死水微澜》到《大波》,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写到了大群的多种身份的人物,如果按人物形象分类论述,势必一个作品要分散在好几章里讲,这不是人为地制造麻烦吗?
更通常的研究小说史的方法,是按历史顺序、时间顺序逐个逐个地写作家作品,写出小说作家思想的变化、艺术的发展及其与时代潮流的关联。这样的小说史,有时容易成为作家、作品的评论集,并不一定能真正完成小说史应该完成的任务。1 + 1 + 1 < 3,这看起来似乎荒唐,按系统工程学的观点说却是真理。小说史总不能光是罗列、介绍单个的作家作品,而应该进一步把藏在这些作家作品背后的更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交代各种不同的小说兴衰、演变的根由,发现和总结小说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才有助于我们今天去思考种种问题。
这样,就很有必要从流派思潮的角度来研究小说史。流派是时代要求、文学风尚和作家美学追求的结晶;而且由于它不是只表现在个别作家身上,而是表现在一群作家身上,因此,这种文学现象更令人注目。植物学家不能只重视研究单株树木,他们更重视考察各种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从它们的分布、演化中找寻各类植物发展、变迁的规律。文学上也有自然形成的群落,那就是创作流派和思潮。研究小说流派,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分析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从中整理归纳出某些脉络,发现和总结小说发展的某些规律与经验,不仅能指出同一时期内横的分化,而且也能指出前后不同时期的纵的关联。再加上研究者对各个流派的文学价值的评价高低,组成了一个三维的坐标系,通过它,可以把现代小说发展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描述得更加准确,更加接近于事实,而且能做到提纲挈领,简明适度。
譬如说,某个时期为什么会有某种小说现象?后来为什么又转瞬即逝?当代的某些小说现象与历史上的文学潮流有些什么关联?——这些都需要从思潮流派的角度加以揭示。
譬如说,我们曾被“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的“伤痕文学”震动过,争论过,有些人还困惑过。如果我们研究一点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研究一下历史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和小说思潮,就不会感到困惑。我们会从历史上小说流派、思潮的发展中得到许多启示。
又譬如说,文学主体性问题曾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如果从小说流派、思潮的角度作点历史的回顾,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诗人气质很重的一些创造社作家很早就提出要充分表现作者的主观。后来七月派的胡风、路翎等人,更是突出地强调了作者的主观战斗精神,把它看作艺术的生命所在,不久却受到了批判,遭遇了厄运。对照着看,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就会觉得许多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几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历史上的一些事情,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出现就可能是喜剧。这句话又一次地应验了。
当然,任何事物有优点也会有缺点,有便利也会有困难。所谓“流派”,顾名思义,是处在不断流动、发展、变化中的。没有发展变化的流派简直不可想象。就其成员来说,他们在不断地分化与组合:起先属于某流派,后来却脱离变化了;起先不是的,后来却参加进来了。以文学研究会的许杰为例:20年代前半期写了不少乡土小说,到后半期,却在创造社影响下接受弗洛伊德学说,写了许多性心理小说,30年代又转到写具有革命倾向的小说,其间变化非常大。就派别本身来说,它也常常经历着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变化。同一个创造社,前后期就很不一样,代表着两种倾向,分属于两个流派。流派本身的这种流动性,给准确地说明它、研究它增加了某种困难。
此外,从流派角度研究现代小说史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因为,小说流派史毕竟不能代替整个小说史。我们可以说,流派史是小说发展史中脉络最清楚、特点最鲜明的部分,但它远远不能包括小说史的全部。两者绝不可以等同起来。有些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创作流派,而小说本身还是在发展着。再者,有些大作家并不一定属于哪个流派。像鲁迅,虽然对初期乡土小说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他并不局限于这个流派,而是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创作体式的源头。还有像巴金,在青年读者中很有影响,却不一定就直接形成小说流派。因此,我们不仅无意于用现代小说流派史来规范或取代现代小说史,而且恰恰相反,认为只有把小说流派的兴衰、嬗变放在整个小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才能对它本身做出恰当的说明。
二、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
存在不同的小说流派是现代小说史上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我们要反对小说流派研究中的两种倾向:既反对轻率地缺少根据地任意乱划小说流派,也不赞成无视小说流派,根本抹杀小说流派的存在。
那种轻率地、不科学地、缺少根据地乱划小说流派的现象是有的。譬如说,有的学者几乎把五四时期开始的每个刊物都算成一个流派,什么《新青年》派啦,《新潮》派啦,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综合性刊物。像《新青年》,除鲁迅之外,没有发表其他作家的多少小说作品。《新潮》上发表的小说多数很幼稚。它们连文艺刊物都不是,怎么能成为什么流派?要这样算流派,“五四”到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间,一百个、二百个都可以算,因为发表过小说的刊物少说也有几百种。又如,有的论文把“五四”以后的小说划分为“人生派”“艺术派”“乡土派”“都市派”“青年派”五个派别。所谓“人生派”,是指文学研究会;“艺术派”是指创造社;这虽然并非创见,也不尽确切,却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接下去,“乡土派”是指鲁迅编选的《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里那些作家,这就已经不太科学了。而所谓“都市派”,是指写了《子夜》的茅盾和写了《骆驼祥子》的老舍;所谓“青年派”,是指写了“激流三部曲”的巴金以及其他写青年题材的作家(像写了《新生代》的齐同等);这就简直有点叫人哭笑不得了。茅盾和老舍除了都写到都市生活之外,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巴金和齐同等人笔下的青年题材,又怎么能归到一起呢?创作流派的出现,总是要有某种共同的艺术追求,接受过某些共同的文艺思想的影响才行,怎么能仅仅根据题材的相近就胡乱归类呢?如果因为茅盾写过反映上海生活的《子夜》,就可以同写了北京生活的老舍归在一起,列为“都市派”,那么,茅盾又写过反映农村生活的《春蚕》《秋收》《残冬》,岂不应该又同写过《故乡》《风波》《阿 Q正传》的鲁迅,同写过《丰收》《电网外》等农村题材的叶紫,都可以归入“乡土派”里边去吗?同一个茅盾,还写过《蚀》《虹》,主要反映大革命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岂不又可以归入“青年派”吗?我们说,创作流派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是自然形成的,通过作品来显示了自己的特点的,而不是人为地主观地划分出来的。主观地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创作流派一文不值。研究创作流派不能像切一盘豆腐,你可以横着切,我可以竖着切,他可以斜着切,而是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不凭客观事实,只凭主观臆断,科学研究就成了切豆腐,就成了开玩笑。我们应该反对这种轻率的作风和不科学的方法。
绪 论 1
一、为什么要从流派的角度研究现代小说史? 1
二、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 4
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哪些流派? 7
四、形成小说流派的诸因素 10
五、怎样估计各流派小说的现代化程度?小说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有哪些? 14
第一章 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 27
第一节 一个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问题小说的兴起和繁荣? 27
第二节 乡土文学的倡导、鲁迅创作的示范与乡土小说流派
的形成 39
第三节 鲁迅以外的主要乡土小说作家 50
第四节 初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64
第二章 创造社影响下的自我小说及其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特征 72
第一节 前期创造社小说的主导面——浪漫主义辨析 73
第二节 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对创造社小说
的影响 80
第三节 表现主义对创造社的影响 90
第四节 创造社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技巧 93
第三章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的“革命小说” 99
第一节 蒋光慈与“革命小说”的兴盛 99
第二节 “革命小说”派的功绩和特色 104
第三节 “革命小说”的弱点和不健康倾向 114
第四章 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118
第一节 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 119
第二节 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123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32
第四节 新感觉派小说的某些倾向性问题 145
第五节 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和张爱玲的出现 152
第五章 社会剖析派小说 161
第一节 《子夜》的出现和社会剖析派的形成 161
第二节 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168
第三节 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 177
第四节 复杂化的性格,悲剧性的命运 183
第六章 京派小说 189
第一节 从一场争论说起 190
第二节 京派小说的形成、发展与主要作家 195
第三节 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210
第四节 京派小说的思想性质 226
第五节 再析京派小说中的现代主义 231
第七章 七月派小说 239
第一节 胡风的文学活动、理论主张与“七月”小说流派的
形成 239
第二节 七月派小说主要作家 248
第三节 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257
第四节 关于七月派作品的争议与评价 277
第八章 后期浪漫派小说 283
第一节 徐及其小说创作 285
第二节 无名氏及其小说创作 290
第三节 后期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297
结束语 309
初版后记 319
二版后记 321
三版后记 323
附 录
近二十年国内外评论《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和《新感觉派小说选》的部分文章目录 325
文学园中除了那几株大芍药、牡丹之外,也还有些不宜忽略——甚至践踏的花草。我感觉除了作为史家的全面性,作为鉴赏家的客观性之外,这里还有一腔侠胆义肠。
——萧乾
最能体现严家炎作为文学史家的功力及见识的,无疑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陈平原
和一般文学史、小说史不同,这部流派史并不偏重于文学主流的梳理和作家作品的论列,而致力于钩沉与总结现代文学史上自然形成的各种小说家“群落”,研究时代要求、文学风尚以及作家的美学要求,是如何晶结成不同“群落”的流派特色的,并探讨各流派彼此的关联和它们兴衰演化的轨迹。
——温儒敏
时下有些文章,常喜卖弄,或以浮华的文辞掩饰作者贫乏的思想,或故意绕它个云里雾里,将本来很简单明了的问题反而弄得似是而非、莫名其妙。有感于此,更觉得严先生这种朴实严谨文风之可贵。
——朱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