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迪特亨利希是名震学林的德国哲学家,战后德国观念论复兴运动的开创者。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当代德国哲学前沿译丛》是其关于德国观念论哲学传统的里程碑式的阐释之一。与克洛纳不同,亨利希不同意把德国观念论的这段历史命名为“从康德到黑格尔”,而是换成了“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意味着“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不存在一个线性的发展线索。亨利希这样命名的意图在于重构德国观念论发展中的诸多交叉对话以及思想体系的内在发展逻辑。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当代德国哲学前沿译丛》从康德体系的结构与张力开始,接着解释了费希特《知识学》背后的动机、荷尔德林的原初哲学以及浪漫派诺瓦利斯与施菜格尔的思想,最后以对黑格尔体系的解释结束。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当代德国哲学前沿译丛》:
现在,我们可以把诸如此类的句子解读为费希特的心灵哲学的计划:这里存在一种基本的冲动,它是每个个别存在者身上的一种单一的活动,所有发生在这个存在者身上的事只不过是这种单一的活动向存在者自身推进并只向它自身推进的方式,它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和发展它自身。心灵有一种深深的基本的统一性,它解释一切东西,它是一种无条件的活动。雅各比在附在《阿卫尔》上的一封致埃尔哈特的信中说,这种统一性就是自由。费尔特在这个描述中看出体系的言外之意。费希特想发展一种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根据心灵的统一性原则来构造和解释心灵的总体性。相比之下,雅各比主张由于心灵像上帝和外部世界一样是自由的和自我表达的,因此它对体系哲学来说同样是难以接近的。在一封致雅各比的信中,费希特表达他相信某种与康德的先验证成不同的先验证成(transcendental justification),它可以构成雅各比的作为完全自我表达的自由人的概念的基础。但是,雅各比否定了这样一种证成的可能性。雅各比对斯宾诺莎主义的强调态度影响了他对自我表述、自我发展、自由的个体的描述。这与一个想要发展一种关于心灵的自我发展的统一性原则的体系理论的哲学家表达他自身的方式具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不妨把费希特的解读解释为一种对雅各比立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颠倒。雅各比认为写这封信的人的特性是用来描述斯宾诺莎主义的结构的非理性主义的语言。
到现在为止,应该很明显,雅各比必须批判康德。他无法避免破坏,甚至是批判哲学的主张的尝试。在雅各比看来,康德对一种理性理论的承诺与同样对一种自由的体系理论的承诺,是一个矛盾。一个体系理论不可能同时既是前后连贯的,又是一种自由理论。所有这样的哲学都将导致荒谬。鉴于雅各比最初主张任何前后连贯的哲学必须成为斯宾诺莎主义,他现在在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发展了这个主张。任何前后连贯的哲学,不管是斯宾诺莎主义还是观念论(这意思是指自我论),关于它的结果,同样是荒谬的。
正是在这个视角之内,雅各比发展了他对自在之物的批判。他最早使关于康德哲学的合理性的争论成为主要的问题。在一篇雅各比附在他的《休谟论信仰》(David Humeon Belief)(1787年)上的论先验观念论的小论文中,他清楚地看到康德是根据心智活动来定义知识的。除了心智活动之外,任何东西都不能被知识所获得——甚至是关于可能性或者或然性的陈述。尽管存在这些责难,但是康德确实谈论自在之物的可能此在,或者至少谈论接受自在之物此在的思想的合理性。然而,根据雅各比的看法,由于关于可能性和或然性的谈论也要取决于什么是知识,因此康德甚至不应该提到自在之物此在是可能的还是或然的。自在之物的思想无法被引进到一种根据心智活动来定义知识的理论。如果情况就是这样,那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全部术语都将崩塌。因为像“感性”和“感觉”这样的术语毕竟要求自在之物的引入。雅各比以如下这种观点结束了他的论先验观念论的论文:“一个先验的观念论者必须有勇气为这种曾经被教导的最强有力的观念论辩护。他不应该回避思辨的自我主义的指控,因为如果他想避免这个指控,那么他就无法在他的体系中保存他自身”。实际上,批判哲学必须有勇气去做某些荒谬的事。对一个荒谬的体系的荒谬性的回避使人无法做好准备为这个体系辩护。费希特通过排除自在之物的概念几乎完成了这个任务,《知识学》成为一种明显绝对的自我主义。但是,费希特背离了雅各比,因为他认为这个体系不是荒谬的,而是唯一有意义的哲学,这种哲学既是体系的,又能够包括人的基本需求和信仰。
……
序言
前言:通过去魅化的记忆
鸣谢
文本注释和缩写
第1讲 导论
康德哲学的体系结构
第2讲 内在经验与哲学理论
第3讲 感觉、认知与“形而上学之谜”
第4讲 自由作为理性大厦的“拱顶石”
康德的早期批判者
第5讲 “神秘主义”的诱惑
第6讲 雅各比与“自由的斯宾诺莎主义”
第7讲 雅各比与直接性哲学
第8讲 赖因霍尔德与体系精神
第9讲 赖因霍尔德与“基础哲学”
第10讲 舒尔策与后康德的怀疑论
费希特
第11讲 《评<埃奈西德穆>》
第12讲 “自己对基础哲学的沉思录”I
第13讲 “自己对基础哲学的沉思录”II
第14讲 《知识学》(1794-1795)
第15讲 想象力和渴望理论及其对施莱格尔、诺瓦利斯和荷尔德林的影响
第16讲 《知识学》的基础和体系
第17讲 意识的自我关联性的悖论特征
第18讲 思辨神学的转向
荷尔德林
第19讲 荷尔德林的《判断与存在》的地位
黑格尔
第20讲 通向第五哲学的道路(《逻辑学》)
第21讲 否定的逻辑及其应用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