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痛觉传入感知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质
作为人类感觉整合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质接受各种感觉信息的传人,并进行加工,最终上升到意识。虽然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脑皮质在痛觉感知中的作用研究方兴未艾,但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临床观察表明,刺激患者皮层感觉Ⅰ区很少报告有痛感,切除感觉Ⅰ和Ⅱ区,也未发现疼痛有明显改变,只有个别患者报告有短时间的疼痛减轻,因此一般认为皮层感觉区在疼痛知觉中作用不大。然而,实验性损伤刺激引起受试者产生疼痛时,在皮层感觉区可记录到长潜伏期的诱发慢波反应,并可被镇痛药抑制。动物体感皮层也可记录到类似的对镇痛药敏感的慢波反应。由于知觉研究技术上的局限,很难在人体上进行更深入的实验性研究,又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皮层哪些部位接受痛觉传人?如何进行信息整合达到知觉?目前尚知之甚少,且无明确的结论。
近来,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T)和功能磁共振技术(fMNT)的发展及应用,以区域脑血流图(rCBF)变化作为脑区激活的指标来显示脑活动的人体脑成像图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疼痛发展过程中不同脑区活动的变化,从而使人们对皮层在痛知觉中的作用的了解也日益增多。对实验性瞬时痛、持续性痛和临床病理性痛条件下脑高级中枢的脑成像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痛觉感知的认识。实验性急性痛可以激活痛刺激对侧前扣带回(ACC)、脑岛、大脑体感区(SⅠ、SⅡ)、前额皮层、丘脑和小脑,提示这些脑区参与急性痛的中枢信息加工。与急性痛有明显的差异,神经病理痛不仅激活的脑区不同,而且常常呈双侧性,如下肢神经损伤患者的持续性神经病理痛引起双侧的前额叶外侧下部、脑岛、后顶叶、后扣带皮层的区域脑血流图(rCBF)增强。这些结果支持早期的临床观察,即皮层体感区在临床病理性痛的感知机制中作用不大。
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是疼痛的两个基本成分。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慢性痛患者所遭受的恶性情绪,如焦虑、恐惧、孤独甚至厌世等给患者造成的身心伤害远比疼痛本身更为严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