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约占乳腺肿块的2.5%,多发生在中年妇女,常见于多产妇女或哺乳失常者,病程长者可达数年。
1.临床与病理
(1)病理表现乳腺导管壁纤维增厚,弹力纤维被破坏,导管扩张(3~4mm),开始为乳头及乳晕处的乳腺导管扩张,以后逐渐向细小乳管进展,管腔内充满细胞碎片和脂肪物质,积聚的脂质分解,经导管壁渗出或由破损的导管渗入周围问质,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即所谓的浆细胞性乳腺炎阶段。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5~45岁中年妇女,临床特点为非妊娠期或哺乳期的乳头溢液。溢液可以是水样、乳汁样、血性、浆液性或脂性分泌物。临床可分三期:①急性期:约2周,乳房有红、肿、痛等症状,疼痛多位于乳晕周围,少数位于外上象限,乳腺内可扪及硬块或硬结。②亚急性期:约3周,上述临床症状减轻,硬块或硬结缩小。③慢性期:红、肿、痛症状消失,常见乳头内陷、回缩,皮肤改变、粘连,乳腺腺体内仅留有界限不清、质硬的肿块或结节;肿块或结节长轴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直径一般不超过4cm,右侧多发,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日,长者数年。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2.影像学
(1)超声
1)超声特征:①病灶部位:常在乳晕区及其周围的表浅部位探及肿块,肿块可突破乳房的皮下脂肪层而紧贴皮肤。②病变形态:肿块外形常不规则,部分可呈宽大条索状,边缘大多不整齐,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③肿块内部回声:通常为不均匀低回声,内可有不规则无回声区,因病灶机化,部分肿块中心回声相对较强而边缘回声较弱;有时可探及粗钙化灶;脓肿形成时,肿块可为完全囊性回声,边缘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厚壁,中间液性部分透声差,典型病例可见内部点状回声漂浮、流动;脓肿可穿破皮下脂肪层而在皮肤表面形成窦道。④导管扩张:在乳腺中央区可见扩张导管,部分呈囊状扩张,导管内可为液性回声,也可为实性低回声区或囊实性混合回声;有时扩张的导管可表现为壁厚而不规则的带状高回声。⑤腋窝淋巴结增大,但其皮髓质分界清楚,血流信号不丰富。⑥CDFI:显示大部分肿块内血流信号不丰富,但部分可显示丰富血流,RI值一般<O.7;CDFI仅可作为参考指标。
2)鉴别诊断:
A: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浆细胞性乳腺炎累及的导管多,一般达3~4支或更多,病变范围广泛,并累及导管周围的腺体,出现肿块,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常仅为一支乳管,病变部位局限,肿块较小,仅存在于导管内。
B:与乳腺癌鉴别:二者均为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实性或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均可有钙化,容易误诊,不同之处在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结节多在乳晕处及其周围,常突破脂肪层接近皮肤;乳腺癌肿块常位于外上象限,部位表浅时常与皮肤粘连,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灶中心区回声相对强,边缘区回声弱,为炎症机化所致,常伴有导管扩张;而乳腺癌常为周边有高回声晕环绕的低回声肿块,一般不伴导管扩张。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内多出现液性区而钙化少,钙化为散在粗钙化;而乳腺癌钙化多见,液性区少见,钙化为成簇沙砾样钙化。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灶浅部范围大,深部范围小,文献报道呈倒金字塔型,病灶向两侧伸展较多,向深部组织浸润较少;乳腺癌易向深部组织浸润,肿块前后径较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