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父亲丰子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97623
  • 作      者:
    丰一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丰一吟,丰予恺之女,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1937年抗战时随父亲逃难到大西南,1946年从重庆返回江南。解放后曾在上海正行女中、金科小学等校任教图画等课,后从事俄文笔译工作,从1980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室工怍,同时开始研究丰子恺生平和创作。19q4年至1996年多次赴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槟城为佛教事业举行个人书画义展。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桐乡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金华县丰子恺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丰子恺研究工怍,出版过多部关于丰子恺的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  “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展开
精彩书评
  丰子恺的漫画是诗与画的具体结合,也是一种创造。
  ——(印度)泰戈尔

  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
  ——夏丐尊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巴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家世  童年  少年
  水乡石门
  大凡一个人出了名,生他养他的故乡也就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古镇石门也不例外。在19、20世纪交接之际,这里孕育了一代艺术家丰子恺先生。
  远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镇石门就已屹立在大运河畔。大运河纵贯祖国南北,从嘉兴向西南行,经石门镇时拐了一个弯,改为正南行,然后再向西南,直达杭州。石门镇就在这个湾子的两岸。在春秋末期,这里正是吴越分疆之地.越国曾在此筑了两扇石门,作为与吴国交往的隘口,石门镇由此得名。现在两扇石门当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运河西岸尚留有一条垒石弄。垒石弄口的运河边上,如今竖立了一块石碑,以志纪念。
  石门镇地处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平原的中心,原属崇德县管辖。到明代宣德五年(1430),从崇德县分出个桐乡县来。于是,石门以寺弄为界,一分为二,东属桐乡,西属崇德。后金的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于1627年始用“天聪”的年号,到1636年,改用“崇德”的年号,用了八年。清康熙皇帝登基(1662),有鉴于崇德县与早先的年号“崇德”相同,便避讳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直到19〕4年才复称崇德县。崇德县改石门县时,石门镇就改为玉溪镇。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吋,崇德、桐乡两县又合并起来,总称桐乡县(1993年桐乡撤县改市),石门镇属桐乡管辖,崇德县更名为崇福镇,也属桐乡管辖。
  由于有以上的历史原因,丰子恺幼年时所谓的石门,大都是指崇德县。而丰子恺的诞生地,当时虽已更名为玉溪镇,但当地人往往仍称之谓“石门镇”,而且更多的是按土叫法称之为“石门湾”,有时称之谓“石湾镇”或“石湾”,丛至简称“湾里”。为简便起见,本书在叙述时一律称作“石门镇”。
  大运河在石门镇一带接通了许多支流,形成一个交叉的水网.物产丰富,自古就有“民物阜丰,贸易繁盛”之说,尤以出产丝绸和鱼米著称。乡村人家,无论贫富,春天都养蚕,称为“蚕宝宝”。老少都穿由“蚕宝宝”吐丝而织成的丝绵,甚至连叫花子穿的也是一身丝绵。
  这一带地方,那时还没有公路,来往全靠船只。后来,从上海到杭州、宁波要筑铁路的时候,据说原本铁路要取道桐乡乃到石门。但当地有一些头脑顽固的绅士一听到这消息,恐慌起来,他们生怕在筑铁路时挖掉他们的祖坟,破坏本县的风水;又怕有了铁路后,给侵略军长驱直人提供方便,因而坚决拒绝。而海宁的著名绅士许行彬则思想开通,一听到这消息便动起脑筋来。他认为铁路能给家乡带来繁荣,于是他与徐志摩之父徐申如共商,联合当地一些绅士,去说服筑路当局,让原定朝西南方向直行的铁路,从嘉兴开始朝南打一个曲,经硖石(今名海宁)、斜桥他们的家乡面前过。这样一来,桐乡、石门就此与铁路无缘,至今仍只能发展公路交通。而在当时,这一带连公路也没有,水路可说是除步行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于是,在运河中,大小船只川流不息,千万旅客络绎不绝。一些农产品全靠水路运向外地。
  大运河经镇上时分出一条支流,拐一个弯,形成一条与大运河相平行的后河。后河的西岸有一排房子,坐西朝东,其中有一家“丰同裕染坊”。这是一所三开间三进的古老楼房。染坊店为第一进,客厅为第二进,灶间为第三进。三开间的中央一间,楼上就是本书主人公丰子恺的诞生之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世  童年  少年
水乡石门
丰八娘娘
第一个男孩
“别却春风又一年”
丰镁中举
坟上终于立了旗杆
孤儿寡母
儿时伙伴
艺术的陶冶
画家的第一步
科举废学堂兴
第二章  初出茅庐
最重要的是必须考取
寄宿舍的生活
“你自己应该抱定宗旨!”
恩师李叔同
导师夏丐尊
送恩师人山“行大丈夫事”
初出茅庐
东渡日本
第三章  从白马湖到缘缘堂
重执教鞭
白马湖畔
立达学同
皈依三宝
开明书店
收鲍慧和为徒
石门缘缘堂
杭州的别寓
读万卷书
子恺漫画
缘缘堂随笔
第四章  在抗日的烽火中
“宁做流浪者,不当亡国奴”
桐庐负暄
“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
《护生画集》
独秀峰前谈艺术
宜山用警报迎送丰子恺
“艺术的逃难”
星汉楼
沙坪小屋
谢谢重庆
第五章  劫后之路
重返江南
“口中剿匪”
访梅兰芳
湖畔小屋
南国之行
第六章  日月楼中日月长
长明灯点亮了
勤学苦练
“彻底改造自己,将心交与人民”
曰月楼中日月长
行万里路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七章  十年尘世间
一场浩劫
“地下活动”
沙漠中的绿洲
“暂时脱离尘世”
“潇洒风神永忆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