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第二个要素(准确地说是第二种成分.也就是说,有了木炭还需要硝石,就在这里。硝石就蕴藏在16世纪从罗讷河到北阿尔卑斯民众的抗税行动中。我在这里要谈一谈两个特权等级所享有的特殊免税权。免税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完全不是虚幻的想象。据说,时间是在安贝尔二世1341年发布那项极为重要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免税令20多年之后,最晚不迟于在罗芒举行多菲内三级会议的1370年7月。
从此以后,直至黎胥留时代,免税始终是一条得到切实执行的规定;不过也有若干例外,例如贵族和教会在某些时候也会被要求缴纳这个税或那个税,但是,这种例外情况不被看作此后可以照此办理的先例。1370年多菲内三级会议颁布的那个法令,完全符合法国贵族的行事原则,所以在此后数百年中一直具有不言而喻的法律效力,尽管当时颁布这项法令仅仅出于一时之需。当时(1370年)之所以颁布这项法令,完60全是为了争取多菲内地区的特权等级对法国国王的支持。(贵族免税在整个法国始终是中央君主政权的一个副产品。)国王狡诈地故意混淆多菲内三级会议同意的“自愿奉献”和国王庄园的正常收益。①国王因而需要在多菲内省的上层人物中找到一批同谋,于是乎,贵族得以享受免税,以便进一步在普通百姓身上榨油。
长期存在于多菲内地区的因抗税而产生的社会悲剧,从此埋下了日后将要发芽生根的种子。第三等级在16世纪展开了远比15世纪更为波澜壮阔的斗争,他们要求如同其他人一样享受免税。其余两个等级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免税的优惠待遇,第气等级理所当然地拒不承认这种免税优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依据1341年法令的精神,平民们明确地坚持认为,任何人都无需纳税。否则,包括贵族和教会人士在内的所有人,都应无一例外地按照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向国王缴纳“自愿奉献”,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或许更大。
从14世纪最后30余年以来,多菲内每年举行一次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与另外两个等级最严重的冲突就在多菲内三级会议上上演。这里有必要对多菲内三级会议这个庄严的机构说上几句,这肯定对于我们理解罗芒狂欢节何以闹出如此大的动静大有裨益。
多菲内三级会议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的16世纪是如何组成的?肯定地说,三级会议的结构远非稳定和固定,由于受1560—1580年间的宗教之争和内乱的影响,这个机构时而被推向正确方向,时而被推向错误方向。
迪塞尔在他的著述中指出,①多菲内三级会议的名册上有:教会代表36人,贵族代表270人(这些人大多是拥有大庄园并享有司法权的乡绅),第三等级代表115人。第三等级代表包括各个城市的市议会议员、某些集镇的议会议员,甚至还有若干村庄的村民会议成员。这些地方中的大部分都位于国王和王储的直辖庄园中,有些地方则位于某些乡61绅的私人土地上。
由于遴选代表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某些乡村教区尽管直接隶属于领主乃至国王,在三级会议中却没有自己的代表,而且在1579—1680年间却也参与了起义,罗芒北面的伐鲁瓦便是其中之一。
从总体上看,三级会议无论采用何种投票方式,贵族始终在全省三级会议中占有等级优势,在人数上也压倒其他等级。②贵族不但享有权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