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年刊(2013)》:
在中国历代的画论中谈论技法意境、山川精神、构图取势、运情摹景、阴阳承和等方面比较多,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包含在这些画论之中,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中国画笔墨本身既是内容也是形式,它是中国画本身的形式构成。笔墨本身所体现出的点、线、面是抽象的,笔墨组合本身所构成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石涛和尚说过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画因为有中国之笔墨才形成了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画种的中国艺术特色。其次,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是对中国画发展在时代环境下提出的原则和标准,也是对笔墨这种形式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创作的笔墨语言也必须要体现出时代感,也可以表述为那时的当代性。其三,笔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物质的笔墨是实体的,作为精神的笔墨展现出来的笔墨形式则是精神的。笔墨一方面是一个工具概念,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画面构成元素概念。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形式美感,注重书法的趣味和书写性,注重线本身的美感。
三、“85新潮”以来形式构威对中国画的影响和发展
设计领域的三大构成体系引自包豪斯学院,自20世纪30年代创始以来迅速风靡全球,不仅培养了大批的设计艺术人才,也成了所有造型艺术家必修的课程。三大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的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设计和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绘画领域的构成和艺术设计中的构成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它们都注重造型的美感、形式感、节奏感,注重构成图式的设计性,讲究色彩的调和对比、构成作品的材质材料的运用、空间中平面上的空间感和画面分割。
以“85新潮”作为一个分界点来研究中国画形式的变迁,可以看出,“85新潮”以来,中国画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地去注重形式的研究和应用。“艺术客体的转变主要是指材质、语言的转变:在80年代之前,中国的绘画、雕塑乃至建筑,在材质媒介和语言形式方面十分单调、贫乏。新潮美术对后现代艺术的借鉴,带来了材质和形式语言的巨变。除传统的水墨、油画、木刻、泥塑、石雕等之外,大量增加了陶瓷、丙烯、各种金属、布帛、塑料制品,以及种种综合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试验成为风尚,艺术门类的界墙开始被拆除,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种艺术的材质、语言上的变化,以及现代价值的增强,使得中国艺术有了参与世界对话的更多可能性。”“平面构成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就中国画而言,平面构成可理解为有意味的画面分割,就是有韵味的分疆,注重画面空间的分割、分布和关系。无论是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还是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规律化、秩序化的中国画构成意识,这对中国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着指导作用。构成是画面的大形式。构成的形式感越强,形式语言越独特,则画面的感染力也就越强烈。因此构成意识在中国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中国画作品风格的确立、意境的营造、笔墨精神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80至1982年,周思聪《矿工图》组画,就创造性地把构成用到大型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引起了美术界的强烈关注。周思聪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她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成绩,也不满足传统中国画已经达到的高度,她要走出新路来,在之后的创作中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强化画面的构成因素,对当时和现在的美术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