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禅大课堂》: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一位老百姓的艺术家
刘曦林
刚才龙庭先生讲到石涛、八大,这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高峰,特别是青藤和八大。青藤八大远凡胎,这两个人是不得了的。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特别受压抑,中国文人画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叫“士阶层”,将相士,士阶层。这个士开始是儒家,读《四书五经》,要科举人仕,要当官,那时没这么多大学教授,没这么多科学家,没这么多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最主要的出路就是科举。知识分子做了官以后往往非常认真,要改革、要变法,要为老百姓着想,做几件好事。但是往往行不通,有时官还越做越小。如苏东坡、柳宗元、杜甫、白居易、李白都是。苏东坡可能比较大,柳柳州(柳宗元)最大,地区专员一级的,自居易和杜甫也就是县粮食局长一级,连一个小科长还不如。因此知识分子有两面性,一方面要科举入仕,一方面对社会不满,要发泄,要反抗。所以过去批判文人画,只认识到它逍遥的、隐逸的这一面,没有看到它反抗的一面。为什么说徐青藤是梵高,因为他有一种反抗性,“满腹珠玑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没人来买我的画,画得这么好?!南京徐青藤画的杂花卷我看过不止三遍了,后来发现里边有的章节就是连呼噜带划拉往上泼往上抹,说明他心有不平,他要发泄。八大山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哭之笑之”啊?他反抗啊!他反抗又无能,他心里非常的悲哀,他要哭啊!欲哭又无泪,只有在画上用墨水来代替自己的泪水。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两面性,人仕无能转而退隐,隐于山林之中,隐于花鸟之中,所以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把它们当人来画,这是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格调。
说到用墨,墨是最纯正的色彩,最中和的色彩,水墨至上,中国古代的写意就是水墨至上。徐青藤和八大山人设色山水很少很少,顶多是个浅绛而已。但是到了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是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是推翻封建王朝、走向共和、走向大众的时代,大动荡、大翻案、大改革、大论证的时代。这就是民学,黄宾虹评论国画主张民学,反对军学,就是反对为王朝服务的宫廷文学,他认为这是最俗的,为老百姓的东西是最高的,民间艺术是最纯朴的。庄子说大美是最纯朴的,所以在这个思潮下出现了吴昌硕,吴昌硕做官只做了一个月的安吉县令,很可怜。为什么呀?他没有办法做官,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边,他只有转归退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几个城市开放了,上海这个东方明珠兴了起来,吴昌硕可以在那儿卖画,就靠市民阶层的支持,适应了市民通俗的一面,要画荣华、要画富贵、要画吉祥、要画长寿,吴昌硕为什么要用西洋红来画牡丹?因为它鲜亮、明快、吉祥。过去文人是不画牡丹的,画芍药,不画牡丹是因为牡丹太俗了,但到了吴昌硕这个时代大量的买胭脂开始画牡丹了,这个时代适应了世俗的平民文学的要求。如果说吴昌硕的变革是在诗书画印的基础上,把城市市民的需求和审美愿望糅进了文人画当中的话,齐白石就是把农民的、民间的味道融进了文人写意花鸟画,他们的路子都是诗书画印。吴昌硕是从篆刻起家,古文起家,诗歌起家,最后才画画,也就是说他五十几岁才正式学画,实际上他三十几岁就画了,画的不多,但是他有这个基础。他见了任伯年,向任伯年求教,任伯年说你给我画画看,吴昌硕就用石鼓文的功底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了之后说将来你的笔墨肯定会超过我。果然吴昌硕后来超过了任伯年,就是因为他有这个修养,他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上海画被称为“海派”,其实“海派”是个贬义词,太海了,就是笑话吴昌硕画的东西不够高雅。但是吴昌硕有非常纯正的文人画的东西,文人画的骨气,他画的梅花是纵横交错,直线交叉,直角交叉的,这种画法古人是少有的,《芥子园》都是“女”字交叉的,不一样。
齐白石是从农村走来的艺术家,他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满园的芋头和白菜。我去过齐白石的老家,齐白石的重孙子辈听说来了客人,高高兴兴地跑来见我,从地里摘了一根黄瓜,用泥巴手擦把擦把就给了我,我也得吃,我不能说拿自来水去洗洗,另外家里也没有自来水,所以生活仍然还是那样纯朴。他们老家背山面水,后边是个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前面是池塘,周围就是河田,河埂上种的就是芋头。农村的田园养育了齐白石,我称这叫自然信息。齐白石小时候在那里玩儿的时候,抓一个蜻蜓,抓个青蛙,当时并没想着当画家,但是儿时的这些积累都有用。后来他走上了文人画的道路,诗歌没有,补诗歌,书法不行,补书法,篆刻不行,补篆刻。王问运说他的诗歌是“薛蟠体”,其实他写的诗很有味,王闿运先生说他是“薛蟠体”,实际上是说他的诗通俗的一面,这是齐白石肚子里的东西。
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北京的很多人都来自外地,到北京来干什么?因为北京的信息是一流的。我有时候劝在北京进修的年轻人,你到北京要看一场戏,听一场音乐会,要到美术馆去看展览,要到故宫去看画。现在我们到美术馆,多少人围着你签字,多少人围着你合影,这些人不是来看画的,而是想法跟名人混个照片,回头好印到自己的画册里边去。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管不管用,反正是不用心看画,把心都用在和名人合影上,让名人签字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