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职责
生产部、质量部。
4.内容
(1)基原植物考证对于温郁金植物来源,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发现,历代本草对其均有记载,其名称大部分为姜黄、莪术。《唐本草》中关于姜黄的描述如下:“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由此可见,姜黄基原植物包含姜黄属的多种植物,其中“花春生于根”排除姜黄,“根呈黄色”实际上描述的就包括了当代的温郁金。《本草图经》的莪术项记载的温郁金植物特征也比较详细:“蓬莪茂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囊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茂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本草图经》同时附上了“温州蓬莪茂”和“端州蓬莪茂”图例。其后的本草著述包括《本草纲目》等对温郁金的描述基本上都采用了以上的说法。其中的温州蓬莪茂也就是当今的温郁金。可见,温郁金这种药用植物在唐代就被发现,宋代对其的描述则更加详细,而且已经附有详图。
(2)药材使用考证编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温郁金作为3种药材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①莪术。唐代开元中的陈藏器《本草拾遗》日:“一名蓬茂,黑色;二名莲,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根据其描述,我们可以推测,“莲”极可能是指温郁金(因温郁金的根茎是黄色的),由此可见,唐代文献对温郁金根茎是否作为莪术药用并不明确。到了宋代,《本草图经》对温郁金的记载已很详细:蓬莪茂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并已经附有“温州蓬莪茂”图。其中北宋政和年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蓬莪茂时,更冠以“温州”二字,以示道地。可以肯定的是温郁金在宋代已明确作为莪术药用了,并显示温州是莪术重要道地产区。
②片姜黄。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温郁金只作为郁金、莪术、片姜黄基原植物,而非姜黄基原植物。但编者通过查阅《唐本草》的记载如下:“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西戎人谓之莲药”,这类描述其实反映了当时温郁金有作为姜黄药用,但同时有与莪术混淆现象的存在。宋代《本草图经》中更能明确这一点,其对姜黄注解如下:“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浙或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片切暴干”。以上特征和附图对姜黄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宋代姜黄药用的主流品种应是当今温郁金,而非现在的姜黄,肖培根在《新编中药志》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时至明代,《本草纲目》对姜黄描述并没有很大改变,仍引用《唐本草》、《本草图经》说法。但在清代姜黄记载则出现了变化。《本草正义》在论姜黄时说:“按今市肆姜黄,确有2种,名片姜黄者,是本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如姜干,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且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日:“片姜黄与子姜黄,大小块色皆不同,片姜黄比子姜黄大六七倍,切厚片,色淡黄兼黑,边有须根,浙江温州、广东潮州均出”。表明当时分片姜黄和子姜黄两种,而古之片姜黄正是当今的片姜黄。因此,温郁金根茎作片姜黄用最早在清代。而温郁金是否在清代仍作为姜黄用,由清末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可得知:“今江西南城县栽种之姜黄贩他处染黄,其形状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极黄,气亦微辛”,确指C.longa.L为姜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