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468464
  • 作      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后期经典论著,彻底粉碎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欧洲文明社会的理性基石;
  生本能与死本能;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集体心理与成员联系;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与自我典范的树立——精神分析学集大成之作,探寻社会悲剧与人性痛苦的根源;
  当时的欧洲,“没有一位绅士不被冒犯,没有一个淑女不被惊吓,没有一对父母不被激怒”。
  全新译本,力求在不改变原著之严谨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易读;
  对书中心理学术语及有歧义处进行注解,降低阅读难度;
  希望可以通过本书,将精神分析学系统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展开
内容介绍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 年发表,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集体中的力比多联系以及人格三分结构法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构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社会的自尊心曾遭到三次思想革命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它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的进化论指出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人类的自我(ego)甚至连它本身的主宰也不是,人并不是一种理性动物。
  ——心理学家赫根汉

  ★同牛顿、达尔文、马克思这些人一样,弗洛伊德也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观。
  ——未来学家托夫勒

  ★几百年后,当人们编撰心理学史时,如果忽略了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就不可能写出一部真正的心理学史,到那时,你就会得出关于伟人的最佳诠释——名垂青史。
  ——心理学史专家柏林

  ★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可否认,而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至于他的著述,或许是20世纪汇编成书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

展开
精彩书摘
  有时爱不过就是性本能为获取直接的性满足而进行的对象性情感贯注。目的达成之后,它就烟消云散了。这就是人们口中的普遍性的、感性的爱。然而,力比多的情况就不止这么简单了。它需要确保对刚刚烟消云散的欲望的重燃有准确的预判,毫无疑问,这使它成为了对性对象的持续情感贯注的原动力,并且是在冷静的间歇期中“爱”上对方的原动力。
  ……
  众所周知,在青春期涌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极为强烈的带有直接目的的性冲动。在某些糟糕的境况下,它们以一种感觉流的形式与那种延续下来的“亲切”的情感划清界限。所以我们眼中出现如此一副景象,它的这两个方面很容易在一些文学流派的笔下被赋予典型意义:一个男人会对一个自己敬重的女人产生炽热的感情,但却不会对她采取任何性行为。与此相反,他只会与那些他所轻蔑和鄙夷的女人打情骂俏。不过更常见的情形是,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会处于在某种程度上的并存状态,也就是达到一种纯洁高尚的爱与感性肮脏的爱的中和状态。他与性对象的关系中就存在着此类特性,即无抑制的本能与被抑制的本能互相融合并影响彼此。同赤裸裸的感性欲望相比,对任何人的爱的深度可以通过这种爱中含有多少受抑制的本能来加以判断。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爱的世界中的性过誉现象感到诧异。在这种现象中,被爱者能够一定程度地享有不被挑剔的特权,她的一切特点都优于未被爱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凌驾于她被爱上之前的特点之上。如果说感性的欲望或多或少被压抑或禁止,那么就会出现此类错觉:正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闪光点才使她被感性地被爱上了。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她在感性方面拥有吸引力才会使精神的闪光点出现。
  ……
  这种性过誉和这种爱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准确地阐释这幅景象。此时,追求直接性满足的趋向或许已经彻底沦为次要的东西,譬如一个青年炽热的情感就时常会处于这种状态。自我逐渐卑微,对象愈发高贵,直至自我的爱完全贯注到对象上,于是就会自然而然地导致自我的沦丧。换句话说就是自我被对象完全吸纳了。在一切的爱的现象中,都带有卑微、自恋受控以及自我贬低的特征。在极端的情况下,它们只是得以加强,并伴随着感性需求的退居幕后而登上神坛。
  在那些不和谐的、无法得到满足的爱情中,这种情形最易出现。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性的满足都能够降低性过誉的程度。这种自我对对象的“献身”已经可以等同于对某种信仰的崇高献身了,随着自我“献身”的出现,自我典范本应具备的功能丧失了效用,它所引发的批判作用也荡然无存。对象的一切行为和要求都是正确的、不容批判的,为这个对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受良心道德审判的。为了不切实际的爱情,一个人可以变得心狠手辣,不惜触犯法律。以上的整个状态一言以蔽之:对象已然成为了他的自我典范。
  ……
  爱与催眠颇为相似,两者的相同点极为显著。在这两种状态下,主体无论是对催眠师还是对所爱的对象都具有相同的卑微顺从,相同的言听计从,相同的缺乏批判的思想,而其自身的创造力同样处于停滞状态。毫无疑问,催眠师已然处于自我典范之地位。不同的是,在催眠过程中,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强烈。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用催眠现象来剖析爱的现象比其他方法更加客观可靠。催眠师是独一无二的对象,在一种梦境般的体验中自我感觉到了催眠师可能作出的要求和结论。这个事例让我们想起了的自我典范的某种功能,即检验事物真实性的功能。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说原先检验事物真实性的心理能力是自我的真实的保障,那么自我就会将一种知觉当作真实之物。这种极端的现象是由极度缺少目的不受抑制的性冲动所引起的。催眠中与催眠师的关系类似于在爱情中某人彻底的献身,只不过其中并无性的满足罢了。但在实际的爱中,这种满足只是作为将来或许会出现的一种目的而被暂时压抑起来并处于次要位置。
  ……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由于那些目的受到抑制的性冲动,人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得以长久保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现象中理解它,即这些性冲动是无法彻底得到满足的,相反,那些目的未受抑制的性冲动则会在每次的满足之后因能量的释放而急剧减弱。感性的爱得到满足后,必然熄灭。若想长久存在,须得在最初时就蕴含单纯的感情,即带着那种目的受到抑制的情感,亦或是,它自身必须发生这样一种变化。
  ……
  节选二:
  从控制本能、道德良心的角度来看,本我彻底悖离道德,自我竭尽全力接近道德。而超我,或许会超越道德,最终回归到本我的那种冷酷无情。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愈是对自己的外部攻击倾向加以遏制,他的自我典范就变得愈发严肃,也就是说,其攻击性愈发强烈。
  这种情况恰好与一般的看法相反,这种一般的看法将自我典范视为抑制攻击倾向的动力源泉。然而,事实的确如此:一个人越是控制自己的攻击倾向,自我典范对自我的攻击性就越强,这就像是一种转换,将目标转换为自我。然而,就连最平常的道德感都会带有一丝冷酷镇压、厉声斥责的色彩。的确,这正是冷酷严惩的观念的起源。
  ……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它的那些脉络更加明显了。我们认识到了自我的强大与弱小。它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它通过与知觉系统的联系及时地为心理过程理清了顺序,从而使它们接受“现实检验”。它借助处于中间的思维过程,推迟了运动的释放并掌控了通往能动性的通道。毫无疑问,这个最后的权力是形式大于实际的。在付诸行动时,自我就像是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议会提出的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才能通过,但他却在利用否决权强制否定议会法案时犹豫不决。从外界获取的经历充实了自我,然而,本我是自我的第二个外部世界,自我渴望将它支配。自我本我中攫取力比多,将本我的对象精力贯注转向自我。它利用超我的协助,以一种未知的形式将储存在本我中的过去经验收归己用。
  有两条通道可供本我进入自我。一条是直接的,而另一条则必须以自我典范为向导。对于一些心理活动而言,自我采取哪一条通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自我对本能的行动由察觉发展到控制,由服从发展为支配,自我典范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它在某些部分上是抵抗本我本能的过程的反向形成。精神分析学是一种帮助自我逐步控制本我的方法。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自我就像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凄惨奴隶。它时刻在三种威胁下战栗,这三种威胁分别来自外部世界、本我力比多以及严苛的超我。这三种威胁与三种焦虑相对应,因为焦虑是逃离威胁的象征。处于本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自我力图居中调停两者的矛盾,从而使本我屈服于现实;力图通过它的肌肉活动,使现实认可本我的意愿。从实际行动上来看,它就像一位正在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带着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为了能够成为本我的支配者,自我将自己作为力比多对象进献给本我。它不仅为本我提供了帮助,也以奴颜婢膝的姿态献媚于本我;它竭尽所能,力求随时与本我维持友谊;它会通过文饰作用来为本我的无意识指令披上前意识的外衣;即使当本我冥顽不化时,它也会为本我寻找托词,称其遵从现实;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被它隐瞒起来,假如可能的话,它甚至能将超我与它的矛盾隐瞒起来。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时常在诱惑面前选择妥协,成为溜须拍马的投机主义者,并像一个内心明白却不愿失去万众拥护地位的政客那样掩盖真相,代之以谎言欺瞒。
  自我在对待两种本能的态度上是有失公正的。它藉由自居作用与升华作用,帮助本我的死本能掌控力比多,但它的这种行为有可能会使自己成为死本能的对象,从而自取灭亡。它必须将自身聚满力比多能量才能进行这种帮助;这样它才能成为爱本能的象征,并在此之后一心向往着生活与爱。
  ……
展开
目录
超越快乐原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勒邦所描述的集团心理
第三章其他人关于集体心理活动的论述
第四章心理暗示和力比多
第五章两种人为组成的集体:教会和军队
第六章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
第七章自居作用
第八章爱和催眠
第九章聚居本能
第十章集体和原始部落
第十一章自我的等级划分
第十二章附录
自我与本我

第一章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章自我与本我
第三章自我与超我(自我典范)
第四章两种本能
第五章自我的附属关系
附录一弗洛伊德重要论著
附录二意义深远的名句
附录三弗洛伊德生平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