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6104543
  • 作      者:
    徐竞存编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是对中国歌剧及歌剧表演进行系统论述的理论专著,既可作为歌剧爱好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材。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歌剧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部分,对中外歌剧的体裁与声乐样式等作了一番简要介绍,并加以比较和解析;第三部分,收集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不同阶段上演的中国歌剧剧目的有关资料;第四部分,对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歌剧演员,从基本条件到专业训练,从文化素养到角色创造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学习与训练途径、方法;第五部分,精选了中国歌剧中的优秀唱段,供歌剧演员与爱好者练唱。
展开
精彩书摘
  1.燕乐
  “燕乐”,又作“宴乐”,即宴饮之乐。“燕乐”包含了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各种音乐。歌舞音乐在隋唐的“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七部乐”、“九部乐”到最后“十部乐”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燕乐”的发展逐步进入了繁荣的阶段。
  唐太宗时形成的“十部乐”,多以地名或国名命名,且西域各族的乐舞有很大比重,反映了中原各民族乐舞荟萃的盛况。
  唐代“燕乐”的乐舞中,还有一部分属创作乐舞,分“立部伎”与“坐部伎”两大类,演奏歌颂唐历代帝王的享宴性舞乐。
  “坐部伎”在宫廷的室内厅堂上表演,乐队坐奏,用丝竹细乐伴奏。整体表演幽雅抒情,表现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舞姿文雅。
  “立部伎”在堂下广场庭院中表演,乐队站立演奏。整体表演场面宏伟,伴奏乐器用鼓和金钲(即锣),音量宏大,气势磅礴,舞姿雄壮威武。
  “燕乐”中含有多段大型歌舞曲的叫作“大曲”。唐代“大曲”在继承与发展了前朝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歌舞“大曲”中一种新的格局。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为序奏,无歌不舞,叫“散序”;第二段以歌唱为主,叫“中序”或“拍序”;第三段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叫“破”。据传成功作品甚多。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它有庞大而多变的曲体结构,鲜明的音乐意境创造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并在对外来音乐的吸收和融化等方面都作出了成绩。更体现了创作者唐玄宗李隆基很高的音乐素养与精湛的作曲技艺。
  《霓裳羽衣曲》的结构,据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36编(段),由“散序”(6编)、中序(18编)、曲破(12编)三部分组成。“散序”为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估计有歌有舞,是一个慢板的抒睛乐段,但节奏有陕慢变化。“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可能只有乐器伴奏,没有歌唱。从这里可看到,唐代的音乐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结构。
  此外,唐代还有很多“大曲”作品,仅在唐诗里提到的就有《绿腰》《凉州》《薄媚》《伊州》《甘州》《玉树后庭花》《雨霖铃》《柘枝》《水调》《破阵乐》《春莺啭》等。它们在艺术上都各见奇妙,五彩缤纷。
  2.唐代的音乐机构与唐玄宗
  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四个部门,即“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两个部门属于政府的“太常寺”,后两个部门属于宫廷。
  “大乐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有很严格的训练与考绩制度。对“音声人”学习音乐标准很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即能掌握五十首以上高难度的乐曲才算是完成了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者,不能毕业。同时,还要考担任教学的乐师。乐师们经每年一次考核,评定为上、中、下三等,决定职位的上升、下降或开除。“博士敬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歌剧的渊源与形成
第一节 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
一、远古时期的乐舞与戏剧的因子
(一)原始乐舞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
二、秦、汉时期的音乐与戏剧的萌生
(一)第一个专职音乐机构——“乐府”
(二)戏剧的摇篮——汉代“百戏”
三、魏、晋与隋、唐时期的戏剧雏形
(一)歌舞戏与参军戏
(二)繁荣的多种文化艺术样式
(三)理论研究与代表性著作
四、宋、元以来戏剧艺术的出现与成长
(一)演唱艺术样式的丰富
(二)戏剧艺术样式的确立
(三)理论著述的繁荣局面
五、明、清时期戏曲样式的发展
(一)“四大声腔”的形成与衍变
(二)“四大声腔”的繁荣局面
(三)理论著述的大量涌现
(四)京剧的出现与戏曲的繁荣成熟
六、中国戏曲与中国古典歌剧概念的提出
(一)音乐运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表现手法上各自的特点
(三)舞台布置“虚”与“实”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歌剧的萌芽与探索阶段
(一)新文化运动催生一TJL.童歌舞剧
(二)各种样式与风格的作品纷纷出现
(三)左翼音乐运动推动了新歌剧的进步
(四)中央苏区的歌剧创作活动
(五)新疆的民族歌剧
二、抗战时期新歌剧的快速发展
(一)抗日根据地新歌剧的创作热潮
(二)兴盛一时的秧歌剧
(三)国统区的歌剧活动
(四)中国新歌剧的初步成形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歌剧发展的大体走势
(一)40年代末至5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高潮期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繁荣期
(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低潮期
(四)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复苏期
(五)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兴旺期
四、21世纪前后走向成熟而又步人困境的中国歌剧
(一)歌剧样式的丰富多彩反映出继续探索与发展的创作态势
(二)宽泛的题材显现出良好的创作环境与时代背景

第二章 中外歌剧的比较与分类
第一节 中外歌剧体裁的分类
一、欧洲歌剧的体裁类别
(一)史诗英雄剧
(二)悲剧与正剧
(三)轻喜剧
(四)音乐剧
二、中国歌剧体裁类别
(一)接近民间歌舞类
(二)接近戏曲音乐类
(三)接近话剧类
(四)接近欧洲正歌剧类
(五)接近外国音乐剧类
第二节 中外歌剧的声部分类与演唱类型
一、歌剧演员声部分类
(一)欧洲传统歌剧的声部分类
(二)中国歌剧演员声部分类
二、中国歌剧声乐演唱类型
(一)美声唱法类型
(二)民族唱法类型
(三)流行唱法类型
第三节 中外歌剧声乐样式与戏剧功能
一、咏叹调的戏剧功能
(一)欧洲歌剧中的咏叹调
(二)中国歌剧中的咏叹调
二、宣叙调的戏剧功能
(一)欧洲歌剧中的宣叙调
(二)中国歌剧中的宣叙调
三、重唱及多重交唱的戏剧功能
(一)欧洲歌剧中的重唱
(二)中国歌剧中的重唱
四、对唱、清唱的戏剧功能
(一)对唱
(二)清唱
五、合唱(含伴唱)的戏剧功能
(一)合唱
(二)伴唱

第三章 歌剧表演的专业训练与素质准备
第一节 歌剧演员的专业训练与角色创造
一、声音与形象的基本条件
(一)声音条件
(二)演员形象的多种类型
二、歌剧演员专业训练
(一)声音训练
(二)语言训练
(三)形体训练与表演小品训练
三、进入角色创造
(一)案头分析
(二)唱段练习
(三)台词练习
(四)角色交流
第二节 歌剧演唱综合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外国歌曲
(二)中国歌曲
二、民族民间歌曲训练
(一)本色型练唱
(二)改编型练唱
(三)创作型练唱
三、戏曲、曲艺类训练
(一)戏曲唱段练习
(二)曲艺唱段练习
第三节 歌剧演员素质准备
一、文化素质的准备与培养
(一)基础文化的重要性
(二)扩大知识范畴
二、艺术素质的准备与培养
(一)研究音乐与戏剧等艺术的各类作品
(二)多方面的艺术实践

第四章 歌剧名段集萃
第一节 优秀唱段选辑
一、延安时期的新歌剧
(一)秧歌剧
(二)新歌剧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
第二节 优秀唱段目录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