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辨脉知病实战录:凭脉知证,因证选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78607
  • 作      者:
    滕晶,齐向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滕晶、齐向华主编的《辨脉知病实战录--凭脉知证因证选方》在博古创新的基础上,向读者推荐一种全新脉学体系——系统辨证脉学,该学说兼收并蓄了传统脉法与现代脉法的精髓,融通了系统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并采用了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系统辨证脉学重视对脉诊心理过程的研究,强调诊者手指感觉功能的分化,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出25对脉象要素,并用现代物理语言进行描述,努力使脉学研究进入规范化和客观化的研究轨道。系统辨证脉学构建了包括病因、病机、体质、个性、心理等在内的多个脉象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了不同的疾病脉象系统,为辨证论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
  本书采集了临床多种常见病证案例,以系统辨证脉学予以解析与总结,以脉探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流”,以脉观其生平。
展开
内容介绍
  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辨证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重视对脉诊心理过程的研究,强调诊者手指感觉功能的分化,并提出“脉证方相应”的规律,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流”。《系统辨证脉学系列·辨脉知病实战录:凭脉知证,因证选方》以临床常见病证案例为媒介,详细介绍了系统辨证脉学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对每个案例以系统辨证脉学予以解析与总结,分析脉象中包含的病因、病机、体质、个性、心理等信息,以达辨脉知病的目的,为辨证论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系统辨证脉学系列·辨脉知病实战录:凭脉知证,因证选方》适合各级中医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系统辨证脉学系列·辨脉知病实战录:凭脉知证,因证选方》:
  脉象分析:该患者整体脉象为“细、敛”,这是典型的过度关注的脉象特征;左三部整体脉象的“细、敛、涩、枯、热”,说明患者多思多虑,导致气滞化火且伤及阴津;右三部整体脉象的“刚、细、敛”,说明患者的心理张力较高且思虑操劳;左寸脉“刚、敛、涩、外曲”及右寸脉的“外曲、敛、细”,此为患者思郁化火伤阴且火热邪气上窜上焦的表现,正所谓《脉简补义》中日:“热鼓之,则脉形外曲。”左关脉的“刚、细、涩、弱”,说明患者因思虑过度已伤及机体的气血阴津;左尺脉的“细、弱、凸”,说明下焦气血虚弱,且有气郁痰浊瘀血积聚之证;右关脉的“敛、郁动”,说明患者对某件事特别关注,且陷入郁闷不舒的情境当中;右尺脉的“涩、指下黏滞感”,说明患者有湿浊阻滞于下的表现。
  从局部脉象中的“涩、郁动”获知,气机主要阻滞在上中二焦,“涩”表示气机不畅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流滞涩,右关脉的“郁动”表示郁闷不舒状态导致的相应部位的脏腑气机运行不畅,表现出谐振波频率增高而且杂乱。结合以上脉象,所以患者出现胸闷、气短、时感腹胀满、喜太息的症状。左部脉出现的“枯”象,说明患者已有津液不足的阴亏之证。综上所述,患者脉象出现“刚、敛、细、涩、郁动”,左部脉象“热、枯”,说明患者长期的思虑过度加上郁闷不舒,已有血瘀、化热阴亏趋向,在治疗上,既要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解郁气,又要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滋养阴液。
  诊断:胸痹(思虑过度,肝气不舒,气机郁滞)。
  治法:宽胸理气,养阴活血。
  方药:瓜蒌209,红花309,丹参209,桃仁109,川芎209,白芍159,当归129,紫苏叶159,厚朴129,连翘209,北沙参12g,麦冬129,檀香159。7剂,水煎服,日l剂。
  2013年12月31日二诊:病史同前,服药效佳,患者服药后出现排气增多,无明显不适。现患者胸闷减轻,无气短,无头痛,无心慌,腹胀满减轻,纳眠可,二便调。上方加荆芥12g,防风209。7剂,水煎服,日l剂。
  分析:该患者为木形人的体质和个性,属于木形人中的“善思多虑”、偏于“阴亏”者,平时心理细致敏感,思想容易拘紧,心理张力较高,遇到不良情志刺激后,易于多思多虑,且有郁闷不舒的心理状态,整体脉象的“细、敛、刚、郁动”可为佐证。此患者气结于上、中二焦,痰湿浊邪滞于下焦,造成胸闷、气短、喜叹息和腹胀满的症状,气结于脾胃,影响脾胃的功能,出现嗳腐泛酸,气机郁阻,清阳不升,出现阵发性头晕。气机郁滞是整个发病的始动因素,从而引发了随后的化火、伤阴、成痰及血瘀的病机衍化过程。针对这种病因病机,治疗的重点就在于理气行郁,所以用方借鉴瓜蒌薤白半夏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之意,一来宽胸散结针对“郁气”,二来定思解虑针对“思”的病机,因患者脉象中有枯象,又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沙参、麦冬一类的养阴生津药,因又有热象,加入连翘清心除烦,檀香辛香,畅达上、中、下焦气机,瓜蒌、厚朴苦降下气,苏叶、防风、荆芥畅郁气外达,用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此方兼顾气血津液,又针对衍化病机,所以药到病除。
  此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患者感觉到的不良躯体症状实则是心理情志性疾病的表现。情志致病的关键在于气机的紊乱,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后影响相应的五脏六腑,气机运行畅达则生命活动正常,脏腑功能协调,百病不生。此患者长期持久地处于思虑状态,这种非正常的情志活动通过“气机”作用于相应脏腑,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表现为不同的躯体症状。患者气机郁滞于上、中二焦,气机不畅则进而出现化火、伤阴及血瘀的变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审脉求源
第一节 系统辨证脉学的特点
一、系统性
二、辨证性
三、脉诊心理认知过程明晰
四、客观性与全面性
第二节 创新的临床诊疗模式
一、临床诊疗的新角度
二、脉诊对疾病“过程流”的把握
三、审脉
第三节 “脉证方相应”的规律
一、“脉、证、方”及“脉证方相应”的概念
二、“脉证相应”规律
三、“脉证方相应”的规律

第二章 脉案精选
第一节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心系病证
一、胸痹
二、不寐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第四节 肝胆病证
一、头痛
二、眩晕
三、中风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二、内伤发热
第六节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节 其他杂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