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潘光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65302
  • 作      者:
    吕文浩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群言典藏:潘光旦》对从多个角度潘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群言典藏:潘光旦》作者吕为社会学博士,研究潘光旦多年,愿与读者一起分享这位学人的精神追求与名彩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吕文浩,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潘光旦学术思想研究、社会学史、社会思想史以及清华校史、西南联大史等方面发表论文、书评十余篇,著有《潘光旦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另有四五十篇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发表。
展开
内容介绍
  潘光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与翻译家,其治学范围广阔,中西贯通,文理融会,不少著述已成为我国现代学术的经典。他还是中国民主同盟与云南民主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费孝通教授谈到潘光旦时说:“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住自己。
  《群言典藏:潘光旦》对从多个角度潘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群言典藏:潘光旦》作者吕文浩为社会学博士,研究潘光旦多年。
展开
精彩书摘
  《群言典藏:潘光旦》:
  今天“优生学”在西方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甚至已经被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规定为不允许在正式的科学文献中出现。1996年,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明确要求不用eugenics一词来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的优生学工作。1998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也通过不再在科学文献中使用eugenics一词的声明。优生学之所以遭受到如此严峻的批判,一方面是与西方种族主义造成的惨痛记忆有关,另一方面与其精英主义立场导致的对人权的侵犯有关(最典型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和美国盛行一时的强制绝育律)。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拉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那时的优生学却是一门受人尊崇的科学(尽管也有批评的声音);从改善人口品质人手来改革社会,不仅见于优生学家的主张,也寄托了西方许多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通过滋优汰劣的办法来改善人口品质,进而促成合乎理想的美好社会,这种优生学的观念源远流长。
  在古希腊、中国、印度的文献里都不乏记载。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优生学的发轫与19世纪中叶生物学的达尔文革命密切相关。达尔文认为物种进化的重要原因是自然选择。据科学史家评述:“属于一个种族的个体,天赋性能各不相同。达尔文对于这些变异的原因不表示意见,只是把变异当做事实加以接受。如果生殖过多或追求配偶的竞争过大,任何在争取生存和争取配偶的斗争中,有用的性能都具有‘生存价值’,而使具有这种性能的个体占有优势,有更大的机会延长生命或得到配偶,顺利地生产压倒多数的后裔以继承这一有益的变异性。由于不具有这种性能的个体逐渐被淘汰了,这一特殊性便有扩大到全种族之势。种族改变了,一个不同的永久的种别慢慢地确立起来。”由于当时生物学知识的限制,达尔文还没有能够排除拉马克主义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即认为由于用进废退的长期作用而后天获得的特性可以遗传。尽管有许多局限性,达尔文把人类看作自然历史的一部分,由此所阐述的遗传的观念,对于现代遗传学、优生学的建立,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被公认为优生学的创始人。1869年,高尔顿把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遗传观念应用于人类智力的遗传,证明在体质方面和分子速度方面的定律也适用于智力方面。高尔顿确立了才能遗传的原则。19世纪末韦斯曼(August Weismann)在生物学上严格区分生殖细胞和躯体细胞,认为躯体细胞只能产生与自己相同的细胞,而生殖细胞不仅可以产生生殖细胞,还产生体内的一切无数类型的细胞,躯体细胞也是通过生殖细胞的裂变分化出来的;身体所遭到的改变,可能损害生殖细胞,但却不能改变它的性质。韦斯曼的发现,彻底否定了拉马克主义后天获得性可以遗传的观念,把以往许多人们归结于环境影响的因素,重新归结于遗传上面,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遗传在影响人类文明因素中的比重。韦斯曼的学说,使高尔顿的才能遗传原则更加巩固。如果说,以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过于高估,那么,韦斯曼的发现则告诉人们:教育的作用没有通常设想的那么大,它只能使已经存在的特点突出起来,而不能“无中生有”。这样,要提高一个种族的生物特性,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它的比较优秀的特点以发展的机会,同时清除或减少那些低劣的特性。这也就是积极优生学和消极优生学的目标。
  动物育种的经验给人类以启发,人类也可以借鉴人工育种的原则来改进人类自身的品质,优生学就这样产生了。优生学,严格地说,就是根据了遗传原理的人类育种学。高尔顿之后,在生物统计学上发展、完善优生学的是皮尔逊。1900年,三位生物学家重新发现了1865年孟德尔(G.J.Mendel)豌豆实验发现的生物性状的显品、隐品规律,是遗传学在遗传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对于优生学也具有重大影响。1910年以后,摩尔根(T.H.Morgan)及其同事进行的果蝇实验,证实并完善了孟德尔定律,对基因、染色体、性别决定因素的规律的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所有这些遗传学的新进展,都使得新生的优生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益趋坚实。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士绅之家
一 家世渊源
二 “慈父严母”
三 过渡时代的士绅阶层

第二章 水木清华
一 “入骨三分,渗透腠理”的留学预备
二 自修传统文史典籍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了优生学
一 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方优生运动
二 选择优生学作为专业

第四章 负笈美国
一 师从达文波特学习优生学
二 兼顾社会思想
三 从优生学扩展到社会学的逻辑环节

第五章 在社会学界的优生学家
一 在社会学界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 “文化与优生学”的论争
三 潘光旦与其他几个社会学家
四 余言

第六章 “全心全意的、有选择性的采择西洋文化”
一 种族竞存标准下的中国文化
二 与胡适在文化观上的两次讨论
三 “中国本位”的内涵
四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五 以“三才通论”分析中西文化的利弊

第七章 关于妇女解放的另类观点
一 质疑妇女运动
二 批评之声渐起
三 收敛锋芒并走向全面论述

第八章 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生强种之道
一 思想渊源
二 对中国民族性的认识
三 潘光旦与吴景超关于“民族自信力”先天根据的论争
四 潘光旦与张君俊关于提高民族素质途径的论争
五 中华民族品质的改进如何可能
六 余论

第九章 潘光旦、霭理士与中西性文化的融会
一 私淑之情
二 霭理士在思想倾向上对潘光旦的影响
三 潘光旦与霭理士的思想差异
四 潘光旦的“贞节”新解与五四后性道德的探讨趋势
五 潘光旦对中国性文化史的选择性阐释
六 潘光旦对当时涉性事件、言论的评论
七 余言

第十章 参与民主运动
一 简要历史回顾
二 观点之一:“宣传不是教育”
三 观点之二:“学生不宜加入政党”
四 观点之三:“学人论政”
五 理想而无力的自由主义者

第十一章 人文思想视野下的社会学
一 开辟新人文思想的端倪
二 独特的社会学观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妇女问题论争
一 抗战时期围绕《妇女与儿童》的论争
二 1948年两篇引起争议的文章的出台
三 引起妇运界的反击
四 结语

第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
一 期待与观望
二 不习惯与困惑
三 三反运动中的“铁心皮球”

第十四章 在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仍坚持研究工作
一 从建国初到反右之前
二 未能躲过反右一劫
三 一边改造思想,一边潜心学术

尾声 学者之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