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像与交易区的双重变奏:彼得·伽里森科学编史学研究:a historiographical study of Peter Galison's research in history of sci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0290
  • 作      者:
    董丽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董丽丽,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期间作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对伽里森本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现在北京社科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编史学、科技哲学、科技政策,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报纸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等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彼得·伽里森是美国当代科学史领域的新生代领军人物,,他对20世纪微观物理学史的研究,通过对围绕图像这一特殊史料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刻画,提出实验、理论和仪器三者在科学发展中的互嵌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交易区理论成为继库恩的科学革命之后,关于科学发展的另一全新图景。此后,伽里森通对16、17世纪围绕科学图集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其交易区理论。据此,《图像与交易区的双重变奏:彼得·伽里森科学编史学研究》以图像和交易区为线索,试图通过二者互相交织与促进的动态视角,展现其科学史工作及思想的发展脉络,在此种意义上,《图像与交易区的双重变奏:彼得·伽里森科学编史学研究》兼有历史和科学哲学旨趣。
展开
精彩书摘
  《图像与交易区的双重变奏:彼得·伽里森科学编史学研究》:
  在爱因斯坦和德哈斯用以上装置进行实验之后,结果与理论预想取得惊人的一致。实验中测得的旋磁率的值g=1.02,他们所估计的系统误差约为0.10,由安培假说推演出g的理论值等于1,在系统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完全相符。据此,爱因斯坦和德哈斯宣布,他们用实验证明了安培假说。①
  以上是对爱因斯坦-德哈斯实验从开始到结束的微观描述,伽里森以此为中心点,同时讨论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中的不同实验者测量g的一系列实验,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其一,实验开始的动机具有理论和技术的双重动因。爱因斯坦测量旋磁率的动机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测量旋磁率,而是想要通过测量g来间接地证明安培假说,以实现其在理论上的诸多思考和预设。同时,爱因斯坦的实验模型和实验仪器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在专利局从事的工作,即从陀螺磁罗盘相关技术中得到的思考。
  其二,实验结果的获得是实验装置、理论与实验本身的因素等几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爱因斯坦和德哈斯断定他们得到了正确实验结果的原因是实验所得到的g值与由安培假说推知的g值相符,这就是说,实验者本身抱有的理论预测对实验结果的判定有重要作用。在爱因斯坦之前,麦克斯韦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但以失败告终。在伽里森看来主要原因是麦克斯韦本身的理论预设中没有关于g值数量级的准确估算,这使得他无法设计更为精密的仪器来捕捉实验中的微小变化。(1915年,德哈斯和他的妻子用实验表明,麦克斯韦想要在实验中观测的旋转角度微小变化的正切值只有0.00013②,这个数量级的角度变化需要精密度非常高的仪器才能够观察到。)因此,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所持有的理论模型对实验结果的获得也有着重要作用。这可与理论物理学家对实验的预测(例如汤川秀树从理论上预测介子的存在)和验证一同算作理论对实验两个层次上的作用。
  然而,单凭理论预设和理论模型并不能唯一决定实验结果。甚至有时理论因素反而阻碍实验者获得正确的结果。比如,在爱因斯坦和德哈斯宣布其具有开创意义的实验结果之后,斯图尔特(J.Stewart)、贝克(E.Beck)、阿维森(G.Arvidsson)、巴尼特(S.Bamett)、斯科特(G.Scott)等人也相继重复了测量旋磁率的实验,他们在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上更为精进,但得到的结果却与爱因斯坦截然不同。直至量子力学及电子自旋概念得到发展之后才确切得知,g的实验值和理论估算值不符的原因是电子自旋(在原地旋转)使得铁棒产生磁性,而非像爱因斯坦所猜想的那样,是电子轨道旋转产生磁性。
  由此可见,理论在爱因斯坦一德哈斯实验中扮演了两种矛盾的角色。一方面,爱因斯坦持有的理论预设和理论模型帮助他预测了实验数据的数量级并设计了精确度更高的实验装置,使他观测到麦克斯韦未曾观测到的数据;另一方面,同样的理论因素却致使他和德哈斯在得到与其理论预设相符的实验结果之后就终止了实验,而将其他因素当作实验的背景干扰和系统误差加以排除。然而,当巴内特、斯科特等人更为精确地对这些误差加以测量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却与爱因斯坦一德哈斯的实验结果截然不同。①
  这不仅说明理论在实验中具有双面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估算系统误差方法的缺陷。实际上,在围绕着旋磁率的测量和《实验如何结束》中介绍的其他两个实验中,消除背景干扰、仪器等造成的误差从一开始就作为实验者的首要目标。对背景因素的控制不是实验者的外围技术,而是贯穿他们的行为过程本身。②正因为如此,伽里森认为实验过程中,背景干扰和系统误差的排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实验与理论关系的争论及其困境
第二节 被遗忘的实验
第三节 仪器的地位

第二章 伽里森主要研究工作概述
第一节 生平简介
第二节 学术成果及核心思想概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工作
一 《实验如何结束》
二 《形象与逻辑》
三 《爱因斯坦的钟与庞加莱的地图》
四 《客观性》
第四节 伽里森科学史工作简评

第三章 交易区理论
第一节 交易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 仪器——从忽视到重视
二 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从二元对立到多维非线性关联
三 实验——从对结果的关注到对实验实践活动的关注
四 实践进路的兴起
五 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第二节 交易区理论概述
一 亚文化
二 交易区
三 交流语言
四 墙砖模型——科学发展的新图景
第三节 交易区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一 萌芽期——以《实验如何结束》中旋磁率实验为例
二 成熟期——以《形象与逻辑》中围绕气泡室展开的科学实践为例
三 拓展期——以《爱因斯坦的钟与庞加莱的地图》中相对论的提出为例
四 淡化期——以《客观性》中科学图集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为例
第四节 交易区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图像
第一节 图像研究背景概述
一 艺术史领域对科学图像的研究
二 视觉文化领域对图像的关注
三 科学史领域对图像的研究
第二节 伽里森对图像的研究
一 初期——《实验如何结束》中作为科学数据表现形式的图像
二 发展期——《形象与逻辑》中作为仪器与实践、形象与逻辑交点的图像
三 成熟期——《客观性》中作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竞争与协作产物的图集
第三节 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伽里森与其他学者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之一:伽里森与科学史家
一 伽里森与派斯——专业vs.业余
二 伽里森与米勒——激进vs.传统
第二节 比较之二:伽里森与科学哲学家
一 相同或相近之处
二 二者思想中的不同点
第三节 比较之三:伽里森与科学知识社会学家
一 伽里森与皮克林——解读vs.建构
二 伽里森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vs.交易区
第四节 分析与总结

第六章 伽里森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