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纪录影像与历史再现:史态纪录片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77130
  • 作      者:
    孙莉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纪录影像与历史再现:史态纪录片研究》首次提出了“史态纪录影像”与“史态纪录片”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别于过去仅仅把“历史”作为一个表现对象的模糊提法,也异于历史学对影像制作的要求。它是站在影像制作的角度提出的,强调一个片种的类型确立。“史态”与“历史”有关联,但各自的适用范围有所区别。“史态”影像是指过去时态的各种影像制作样态。“史态纪录影像”是对过去时态发生的事件、人物进行“再现”的非虚构影像,“史态纪录片”则是其具体的承载样态。
展开
精彩书摘
  所以,巴赞正是看到这点,才强力推崇“长镜头”对真实的贡献。这种观点强调影像的完美再现现实的物理技术特性,认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原貌,能够第一次排斥人的参与特权,如巴赞就盛赞电影与摄影、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能直接而有效地把观众直接带到现实情景中来。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它是从照相技术的逻辑发展到了电影,从而得出电影图像具有真实性的看法。这是纪录片作为影像叙史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具有文献价值的部分。就像巴赞所称赞的,影像犹如“自动写作”。例如,我们都知道当年蒋介石从成都飞往台湾,但不能看到具体的情形。可是在凤凰卫视播放的《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年蒋介石登机时的情况,包括他的穿着、表情、手势和随同人员等。但是,这里有问题。历史文献所提供的往往是一个片断,很难就一个现象的整个过程给予全程记录,即使是一些用于资料的人类学片也是如此。比如,让我们列举由瑞格纳特(Felix-Louis Regnault)制作的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学片的例子来说明吧。1898年,他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非洲民族学博览会上用电影记录了非洲沃洛夫妇女制作陶器的过程。它也只是一个完整行为的记录,还谈不上一个事件的因果逻辑的叙事时间序列的安排,更遑论把多个连续事件之间的复杂的因果联系给予解释。它无法给予深层的解释,比如蒋介石为什么要离开,他当时内心所想可能是什么,他的此次离开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文字书写显然比影像更有优势。由此,它并没有达到历史叙事的要求,最基本的看,它还称不上一个“事件”,只是现象之间的客观连接,虽然有客观因果律支撑,在时间的连续性原则下较为可靠,但是它并没有更多的东西。倘若超越“客观的因果律”的连续性而同文字一样,那么同样是语言媒介的影像也可行,但对影像本身的优势而言没有价值。除了当时纪录下来的影像外,即使是位置前后的镜头也与文字的线性叙述一样能够起到时间序列的线索安排和有限的解释作用。但是,前者往往需要后者的辅助解释。
  就历史编纂而言,历史叙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叙事就与时间序列的安置密切相关,而序列,即前后就与因果解释密切相连。兰克以及19世纪那些历史学家经常使用到这种叙事模式。这种看起来像“事物实际所示的状况”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读者因为把其理解为脱离人心灵的世界的时间而对其产生的“客观性”印象。历史学家利用这种传统的编撰工具的真实目的是将他的历史解释附着在时间序列的正确上而达到客观性的印象。因为某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后,那么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前的为原因,在后的为结果。这也就是以先后为因果。“字面意思是‘在此之后因而以此为因’。换句话说,因为两个事件是前后发生的,所以在它们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因果联系,这是错误的假设。”①法国的克里斯蒂昂·德拉热和樊尚·吉格诺两位历史学家在考察蒙图瓦尔事件的报道情况时,这样说道:“这次报道只是主要内容,即希特勒的西班牙之行的一个前奏。在剪辑中,蒙图瓦尔的两次会晤,希特勒10月22日与赖伐尔的会晤和24日与贝当的会晤,被合成一个,这样就打乱了史实的时间顺序。观众也因此会认为希特勒在前往昂达伊(Hendaye)的路上,只是顺便逗留了一下,以便分别接见赖伐尔和贝当。”②
  传统历史叙事的优点是事件序列往往与日常逻辑相连,易于理解,也就易于得到认同,不足之处在于因为线性变化的驱动力使得事件线索不会太多,那么所承载的原因分析就相对简单化,尤其不适于对深层的、长期的、多层的结构因素的揭示。对于影像来说,产生这种“以先后为因果”的因果联系当然也要依靠时间序列的线索提示。与文字不同的是,第一,它无法独立承担历史事件的深层解释的时间序列;第二,在看的细节,例如特写镜头中提示线索,即用视点的转移技巧增加关注度,再加上一些转场的特殊技巧,如黑屏、淡入淡出、声音等技巧增加连贯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史态纪录影像的类型确立
第一节 文本类型的范围
一、历史文献和理论纪录片
二、历史文化和科教纪录片
三、历史人文和节庆纪录片
四、历史调查和剧情纪录片
第二节 影像的历史价值
一、影像与历史的联姻
二、影像的价值变迁
三、影像的文献价值
四、影像的历史书写

第二章 史态纪录影像的时空构建
第一节 时间的呈现
一、自然时间进程
二、影像叙述时间
三、内在时间意识
第二节 空间的呈现
一、原始的现场空间
二、境界与场同构的真实
三、象征空间与生命体验
四、运动与静止哲学的空间

第三章 史态纪录影像的叙述
第一节 特殊叙事方式
一、口述访谈的多重价值
二、真实再现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叙事视角与结构
一、多视角叙事功能
二、叙事结构的悖论
三、叙事流畅的负面性
第三节 影像叙事的趋势
一、视觉与文字叙事区别
二、集体记忆与影像叙史
三、剧情片的成功的要素

第四章 史态纪录影像的修辞
第一节 修辞的历史感染力
一、细节魅力凸显
二、多重意蕴并存
第二节 修辞的史学新价值
一、风格与历史的书写
二、修辞参与历史叙述
三、修辞增强历史经验

第五章 史态纪录影像的意识形态呈现
第一节 隐蔽型意识形态的表现
一、历史哲学隐于叙述结构
二、生命理性隐喻国家意识
三、修辞风格呈现审美意识
第二节 开放型意识形态的构建
一、影像叙史的自由空间
二、多叙述主体的共融
三、主持人的修辞功用

第六章 历史文化的整合及影像传播
第一节 历史影像的传播策略
一、仪式化的传播理念
二、影像内容知识化
第二节 文化传承与影像媒介
一、中华文明的视觉传播与集体记忆
二、代言机制的本质与影像神话思维
三、民间影像书写与多元文化的构建
四、消费语境下的史态纪录影像生产

第七章 批评的权力与重构真实
第一节 批评的批评
一、阐释与批评
二、历史与现实
三、主体的焦虑
四、抗衡与对话
第二节 真实的路径
一、信息开放与去政治化
二、生态批评与去媒体化
三、独立制作与去商品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