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高血压病
9.1高血压病的概述
9.1.1高血压病的概念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主要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或神经功能失调综合征,晚期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病变。高血压也可作为某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如肾、内分泌、颅内疾病等发生高血压,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症依据临床主要证候、病程、转归及并发症,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范畴。
9.1.2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明了。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60%的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高血压家族史。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中钠盐过多及低钙饮食、精神应激、超重或肥胖、服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上述因素共同促进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血容量增多,血压升高。
2)病理变化: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缺血损伤。①心脏: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称高血压心脏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②脑:脑部小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可致腔隙性脑梗死。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变性形成微动脉瘤,破裂时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并发脑血栓形成。急性血压升高时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缺血、渗出,导致高血压脑病。③肾: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衰竭。④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等。
(2)中医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精神紧张或忧郁太过,肝失调达,肝郁化火,或恼怒伤肝,肝阳上亢,清空被扰,发为眩晕;头痛思虑伤脾,化源不足,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惊恐伤肾,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水湿内停,聚而生痰,痰饮水湿,上犯头目;或饮食不足,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
3)久病过劳:久病、过劳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
4)肾精亏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亦致眩晕。
高血压患者随病程的延续,病情进一步发展,殃及血分,可致血行不畅,瘀血阻络久病不愈,可致阴损及阴阳两虚,并累及心、脑、肾,出现中风、胸痹心痛、喘证、水肿等危症。
9.1.3临床表现
(1)症状多为中年以后起病,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可较轻。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头胀、颈部拘紧感,耳鸣、疲劳、心悸、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四肢麻木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症状。约1/5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体征
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血压高峰。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