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25858
  • 作      者:
    王晓龙, 史俊清编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学家在针灸临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所在,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运用方便为特点,历来被视为学习针灸的入门捷径。因其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为历代针灸家所重视,是学习针灸所必读的。<br>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广泛收集了历代针灸名著中的歌诀90首,赋10首。以针灸学理论和医古文知识并重为宗旨,结合教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所辑经典歌赋进行了广征博引、深入浅出、脉络清晰、详略得当的注释:内容包括经络名称、循行路径及流注时间,腧穴分寸、功能、主治及穴意,特定穴的应用,补泻手法,针灸禁忌,配穴原则,辨证施治等。<br>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对针灸学必须掌握的实用部分作了较全面、系统地串解,可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歌赋,应用于临床实践。<br>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可供大、中专中医和针灸院校学生,针灸工作者及广大针灸爱好者诵读,并具有针灸文献学价值,可供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4.补泻性质不同针感和治证各异<br>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它能鼓舞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功能得到恢复或旺盛起来;泻法是治疗实证的,它有消泻人体的邪气,使亢进的机能缓解或恢复正常。这是通过针刺某些穴位,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促进阴阳平衡的。《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指出补和泻性质不同,产生的痰、麻、胀、热、凉等感觉也不同,因而各有各的适应证。补法治疗虚证,需要由针下虚滑转为沉紧、气实,产生热感;泻法治疗实证,需要由针下沉紧变为松滑、气虚,产生凉感。谢国荣氏1986年11月在全国针法灸法研究会上说:“针刺治疗是‘力’的物理效应,是利用力学原理来治病……运用手法千变万化,归其一点,即体现为针力。手持针柄操作,在针的远端——针尖,必然出现力的作用……如果手运针于针柄处,若认定为施力点,在皮肤的针身处为支点的话,则承受力的针尖应为着力点,当着力点集中在针尖时,作用于机体腧穴,将产生巨大的力量。……根据力的原理,针刺则必须借助于针力与力向……针力结合力向变化,将产生补泻两种不同质的效应”。<br>  提插补泻:反复插针,阳气隆至,针下热为补;反复提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为泻。其力的作用,有如船掌篙,针柄是施力点,针尖是着力点,以插为主,则针尖首当其冲,凭针力而产生针刺热效应,有人或谓这是摩擦生热,针身是存在滑动摩擦力,那么以提为主,亦是摩擦,却针下寒,这说明针体摩擦力在此不是起主要作用,而针尖之力在提、插针法中,均起主导作用,其中尤其是力向,针尖着力点向内为补,向外为泻,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效应。也就是针尖着力点向内、针下实为补;向外、针下虚为泻的基本效应。<br>  捻转补泻:拇指向前,左捻为补,拇指向后,右捻为泻。笔者认为分左右捻针,这与补泻关系似乎不是主要的,问题是右手持针,往往拇指向前下方倾斜,当拇指向前左捻,则拌以向下之力,拇指向后右捻,则拌上提之力,所以捻转之中,无形中配合了向上向下用力的力向,基于此点,有时把拇指向前捻转,改为食、中指向后向上捻转,临床上便出现了泻的针刺效应,故捻转不在左右,关键为是否兼有向上向下之针力。也就是向上、向外提拉为泻;向下、向内插按为补的针力。<br>  刮、弹、摇、旋针法:此四种针法从力学认识,类属杠杆的形式,即以皮肤为支点,针柄为施力点,针尖为着力点。<br>  刮针法:属辅助手法,向下刮动针柄为补,向上刮为泻。因向下刮则力向往下,向上刮则力向往上,故补泻分明。<br>  弹针法:属辅助手法,轻弹为补,重弹为泻。因轻弹,针尖震动幅度小,震动波向下影响;重弹则针尖震动幅度大,且随针尖震弹摇摆,针力向两侧扩散,故两种针效有别。<br>  摇针法:是持针柄向两侧摆动,或摇大针孔,属泻法。这更是由于针尖摇动幅度大,力向往两边扩散之故。<br>  旋针法:即持针柄如推磨式旋转,属泻法,由于针尖盘旋幅度更大,针力向四周扩散,因此为泻法。<br>  ……
展开
目录
一、金针赋<br>二、手足十二经所属歌<br>三、十二经气血多少歌<br>四、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br>五、十二经脉歌<br>手太阴肺经歌<br>手阳明大肠经歌<br>足阳明胃经<br>足太阴脾经歌<br>手少阴心经歌<br>手太阳小肠经歌<br>足太阳膀胱经歌<br>足少阴肾经歌<br>手厥阴心包经歌<br>手少阳三焦经歌<br>足少阳胆经歌<br>足厥阴肝经歌<br>六、奇经八脉歌<br>奇经八脉总歌<br>任脉循行歌<br>督脉循行歌<br>冲脉循行歌<br>带脉循行歌<br>阳跷脉循行歌<br>阴跷脉循行歌<br>阳维脉循行歌<br>阴维脉循行歌<br>七、十二经起止歌<br>八、十四经穴歌<br>督脉经穴歌<br>任脉经穴歌<br>手太阴肺经穴歌<br>手阳明大肠经穴歌<br>足阳明胃经穴歌<br>足太阴脾经穴歌<br>手少阴心经穴歌<br>手太阳小肠经穴歌<br>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