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先生博士论文,历史地理学的开山之作,限量珍藏精装版。随书附赠侯先生手稿和手绘图,您的书架上必须有的书!
海报: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如前文所述,北平是一座边疆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尽头的北平湾,标志着中国早期疆域范围的北界。可以肯定的是,北平湾在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21)初期已属于华夏文化区的一部分,但是,它融入华夏文化区的确切时间则不能确定。蓟城是今北平城的前身,要了解蓟城,就必须先对诸侯国燕有所了解,因为蓟城正是燕国的国都。因此,本节首先论述分封制度下的燕国,下一节再专门论述其都城蓟城。在周代的漫长统治时期,华夏族在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地域上也进行了扩张,同时,其社会政治形态也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制。周天子并不直接管理整个国家,而是只统治他自己的领地,即王畿地区。除此之外,国家由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进行统治,最初的诸侯王多为宗室子弟,只有少数几个例外。商代(约公元前1766─前1122)在统治华北平原中部数个世纪后,被周武王率军征服。武王定都镐京,其王畿地区位于以镐京为中心的渭河谷地,随后他立即对新征服的土地进行分封。最早的八个诸侯国正是在此时产生的,其中就包括燕国。周代的第二位统治者、武王之子成王,也承袭了分封这一传统。根据各种资料,周代前十年就至少分封了30 个诸侯国。……
多数诸侯国集中在中心区域,燕国距王权中心最远,距王畿地区也最远。因此,燕国从分封之初,便是一个边陲封国。诚然,位于版图最南部的聃国也与中心区域相距甚远,与地处遥远的北部边境的燕国似乎形成一种南北相对的平衡。但是,当时周代的南部边界并不与任何自然地理界线相重合,尽管淮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山脉从某种程度上给南北交通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非难以逾越。况且不久之后,位于这道障碍以南的地区也被并入华夏控制区,使得日后华夏族向更南部地区的扩展得以实现。简而言之,历史上中国疆域向南方的发展没有因为天然的、决定性的屏障而受到阻碍。现在,中国的南疆已经位于南方的南海岸线。
而在北方,燕国作为边陲城市的这一性质,则比南方的聃国更加持久。如导言所述,由于燕山分隔所造成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了南方的中原农耕区与北方的草原游牧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这一原本地理意义上的界线便开始具有了显著的政治、社会内涵,而北方边疆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也由此确定,即主动进犯的游牧民族与被动防守的汉族之间的持续斗争。公元前三四世纪时一个巨型防御体系的修筑,标志着汉族的这种被动防御达到了顶峰,这一防御体系正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长城的前身。燕国也是最早兴建长城的诸侯国之一。
对于燕国从分封建国至公元前五世纪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们所知甚少,只知其历代同族统治者的名字及一系列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仅有一处明确提及燕国遭受北方山戎的入侵,并在邻国齐的协助之下将其击退。齐国的早期疆域范围位于今山东省的东北部。这段记载十分重要,它发生在公元前664 年。
毫无疑问,燕国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出现的时间是很早的,并且随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而日趋激烈。公元前四世纪,北方边疆第一次出现骑马的入侵者,这也标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大。或许正是这些骑兵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不得不修筑长城。
当位于北方边疆地区的诸侯国为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而陆续开始修筑长城时,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从这时起拉开序幕,比较可靠的战国时期起讫年代是从公元前48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燕国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极具地理意义的资料,将在下文论及。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战国策》中的描述大致圈定燕国的地域范围,《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关于政治斗争论述的著作,其中有这样一段引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虽然此处直接叙述了燕国地域范围,但四条边界实则无一可以准确界定。在此不具体论述上述地名,即使论述一二,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依照人们对于前六个地名的传统解释,大致确定燕国的范围:
朝鲜: 现代朝鲜
辽东郡: 现在的南满
林胡和楼烦: 游牧部落,大约占据今山西省北部和察哈尔省南部
云中郡: 今山西省最北部及绥远省东部的中心地区
九原郡: 今绥远省西部的中心地区
引文最后提及的滹沱河(即古呼沱河)与易水,河名从古代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了解。易水是大清河的一条支流,燕国曾沿易水修筑过一段南长城,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他的著作《水经注》中记载过这段长城的遗迹。于是,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南部边界可以大致确定下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确定,战国(公元前480─前221)前期燕国的领土仅局限于今易水、大清河以北的平原,并沿海岸低地向东北方向延伸到辽东地区。我承认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燕国很有可能已经占据了临近的山区,但是尚未深入。
直到战国后期,燕国才在北方和东北方取得了比较重要的地域扩张,这一时期的扩张也使得修筑长城成为必然。燕国修筑的长城在今长城以北,并延伸至南满地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造阳被认为是今天的怀来城,位于南口镇的燕山北麓,襄平则位于今南满的辽阳以北25 英里(约40.2 公里)处。这五个边郡地区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2.蓟城,燕国的都城
不管怎样,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燕国本身当时的一般性的地理情况,而是其具有特殊意义的都城——蓟。蓟是今北平城所在地或其附近最早形成的居民点。可以假设,燕国的都城最早就设在蓟。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当时的资料可以证明。据我们所知,可以确定蓟城为燕国都城的最早记载出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他在论述天下大事时,有这样一段话:“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 年在位)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都城蓟与燕国在公元前三世纪与南方及西南方邻国进行的一系列声名赫赫的军事胜利一并提及。或许正是这些军事胜利,使得蓟城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里再引述一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关于燕国及其都城的记载,很有意思。《资治通鉴》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史著作,虽然成书于公元十一世纪,但被认为是基于可靠史料来源编纂的。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齐人食邑于燕(国)者二十余君,有爵位于蓟(城)者百有余人。(公元前28 4)六月之间,(燕国军队)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当时的行政单位)。
这里所提及的燕国所取得的军事胜利情况与前引韩非子的记述完全一样,在蓟城有爵位的齐人人数,也反映了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诸侯国都城政治重要性的提高。
导言:地形地貌及地理关系
1、北平湾
2、两河之间的土地
3、地理关系
第一部分 边疆之城
第一章 周代的蓟城:燕的国都
1、燕的建立及其扩张
2、蓟城,燕国的都城
3、古代大道与蓟城的兴起
A. 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大道发展
B. 平原上早期居民点的分布与古代大道的关系
C.古代大道的进一步发展与蓟城的兴起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蓟城:商业拓展阶段
1、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
2、边疆都会
第三章 隋统一前黑暗时期的蓟及地方水利建设
1.政治地理
2.地方水利建设的开端
第四章 隋唐至契丹占据时期的幽州:在边疆斗争中的关键地位
1.对外扩张时期的军事重镇幽州
2.边疆防御时期的幽州
3.契丹人占领的幽州
第二部分 过渡阶段:形成中的国家中心
第五章 辽南京
1、作为文化交流重镇的幽州
2、陪都南京
第六章 金中都
1、女真人的入侵
2、金中都,旧址上的新城
3、水道
4、漕运
第三部分 王朝都城
第七章 元大都
1、都城新址
2、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
A. 皇城
B. 大城
3、人口及其分布
4、全国的中心
第八章 明清两朝的北京
1、皇宫和城市的重建
A. 北京重新成为首都
B. 改建大城
C. 重建皇城
D. 外城城墙的修建
2、皇家园林的兴建
3、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A. 明代人口的增长
B. 清代人口的增长
C. 人口的分布
4、与漕运相关的水源供应
附录一
北平历史沿革表
附录二
古城研究文献来源
表格Ⅰ 唐幽州城
表格Ⅱ 辽南京城
表格Ⅲ 金中都城
附录三
古城遗址
1.关于古蓟城城址的问题
2. 唐幽州城
3. 辽南京城
4. 金中都城
附录四
北平附近的河道变迁
1. 早期河道(6世纪)
A. 氵纍水(今浑河)
B. 洗马沟
C. 高梁河
2. 浑河(7世纪早期)
3. 浑河(10世纪后期)
4. 浑河(自12世纪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