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初显教心要者。谓贤首清凉。共判如来一代时教而有五种。
人天眼目
判教不是中国祖师的发明,判教之说可以追溯到佛陀本人。
他在《楞伽经》中即有顿渐之说,《华严经》宣讲日出三照,《涅槃经》直陈五味之言,《解深密经》归于三时之分,《法华经》以三车譬喻大小乘之别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判教。判教的意义即是修行者的指路明灯,用古德的讲法就是“人天眼目”。要不然,三藏十二部看到什么时候才能理出来个头绪?一生能有时间、福报阅完三藏的修行者并不多。从实际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得要把三藏经典都看完才开始修行。那些大成就者观察众生的根基,早早就替我们把修行的地图提前都画好了,我们只要依教奉行,踏踏实实走下去就对了,不要白作聪明,致使南辕北辙。道祖师是按照华严祖师所判教的修行方法走下去的,他也是这样成就的。
道祖师说,贤首国师和清凉国师都判摄如来一代时教为五种教法。其实,华严宗的二祖智俨法师就已经提出了五教的说法,但并没有展开阐述。因为华严的五教判摄是显圆的重点,所以必须要了解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成竹在胸。
第一个完整、清晰演说华严五教判教的是贤首国师。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讲的法也有顿渐、权实、了义与不了义、一乘与三乘等不同。目前为止,中国佛教之判教细分起来大约有二十余种之多。
中观、唯识各有不同的三时教法判摄。唯识宗的三时教,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第二是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前两时为不了义教,只有第二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
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是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华严判教则谓如来初为大乘根熟者首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主要化度大乘菩萨。
次说《阿含》等经,如日照幽谷之时。主要化度小乘根性的行者。
如来再说《维摩》、《楞伽》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为让小乘修行者回小向大。
佛讲《般若》类经,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为大小乘行者开启般若空慧之智。
如来正说《法华》、《涅槃》,如日轮当午之时。上中下根咸蒙授记,如来宣说《法华经》之因,然犹有余机未尽,故又说《涅槃经》。
从教导众生的形式方法则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称为化仪四教。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不同,所体悟的教法也不定。
依众生根机而将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称为化法四教。
藏教:为三乘人各别演说生灭四谛,以析空观同断见思惑,令人有余涅槃。
通教: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四谛,令同人有余涅槃。
别教:指不共二乘人,专为大菩萨说无量四谛,以次第三观破三惑,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满,有别于后者之圆教,故称别教。
圆教:指法华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四谛,以圆融三观同断三惑,得至佛果。此乃圆融、圆满之教,故称圆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