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苏联与斯大林
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出血逝世,全国震惊。当天苏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做出决定,永久保存列宁遗体,以激励全世界人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同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
列宁临终前留下了绝密的政治遗嘱,说“斯大林太粗暴,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但这并未阻拦住强权人物斯大林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
斯大林很快在党内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为党的化身。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理论指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出现了滥杀无辜、破坏法制等严重问题。这场有计划的大规模清洗以血的代价扫清了斯大林政坛上的障碍,也树立了斯大林的可怕权威,然而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达到了其整个政治生涯中的巅峰。1942年1月,苏联等26个国家签署了《华盛顿宣言》(又称:《联合国家宣言》),宣告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战斗友谊”,1943年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代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伟大领袖斯大林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威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一次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开始像“伙伴和兄弟那样交谈了”(罗斯福私下对部下说)。
1945年8月12日的苏联体育节,斯大林热情邀请当时担任欧洲盟军总司令的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访苏i和他,肩并肩站在了列宁墓前的阅兵台上,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超级大国的领袖握手言欢。
但是,由于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这种表面的和平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告终。
美苏冷战与赫鲁晓夫
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在演说中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理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借指铁幕后面的国家正受到苏联的侵略和控制,号召美英两国共同对付苏联。这份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苏两国从此由盟友变成仇敌,走上对抗道路。
在“二战”中,苏联损失惨重。但最高苏维埃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国力大增。在科技发展方面,1949年,苏联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1953年2月苏联进行了氢弹试验,情势咄咄逼人。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位老大哥与其东欧卫星国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于1949年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共同反对美英等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西方当然也不甘示弱。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告成立,矛头直指苏联。
在美苏酣战之际,1953年3月5日晚,斯大林因中风而去世,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56年苏共召开第20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悬挂着列宁画像的主席台前,作了史称“秘密报告”的工作报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素以农业专家自居,执政之后他迅速调整农业政策,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同时开始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从苏联驶向苍茫的宇宙。
苏联的大国姿态已树立于世人面前。
然而,由于苏联出兵波兰和中印边境冲突的爆发,赫鲁晓夫发表公开讲话,影射中国“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理智的”,中苏分歧公之于世。
1960年7月,苏联突然单方面废除与新中国建立的257项科技合作项目,撤走全部援助中国的苏联专家。1961年又不顾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逼迫中国偿还苏联在抗美援朝期间借给中国的贷款,连本带息1406亿新卢布。
1971年赫鲁晓夫病逝。其墓碑由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寓意深刻。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上,苏联继续推行霸权主义,苏、美之间的争霸斗争愈来愈热。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1986年12月,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确认了这一主张,决定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机制实行根本改革。
以《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