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甘为法学献春秋——许崇德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89113
  • 作      者:
    朱松岭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许崇德,1929年生,上海青浦人。1951年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71年调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任教。1980年调回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历任副教 许崇德教授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和主持人。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依法治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支撑。作为法学家,当自己的专业一经确定,就要结合实际推进法学发展,不惧艰难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奋斗到底。
  《许崇德传:甘为法学献春秋》写作的原则是求真务实,杜绝一切虚构,并注意反映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以增强其真实性和客观性。
展开
内容介绍
  《许崇德传:甘为法学献春秋》讲述了: 1990年10月1日,许崇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观了杰 弗逊纪念堂。跨出大门时,他口占七绝四句:“圆厅敞阔立金 身,手执宪章瞿有神。我亦草书根本法,从来笔下不输人”。    杰弗逊的塑像很高大,手执一卷,表明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 起草人。这位历史著名的政治家,几百年来备受美国人民的 顶礼膜拜。但是今天,许崇德作为一名中国的法学家来到杰 弗逊像前,却不甘低头示弱。许崇德脱口而出的小诗丝毫没 有狂妄之意,只是显露了中华儿女自尊与自豪的胸怀。  诚然,许崇德并未有过英雄般的惊人之举,更没享过高 官厚禄。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不辞辛劳地联系实际, 著作等身,桃李成群,为法制建设和法学繁荣作出贡献,生活 无疑是十分充实的。许崇德的传记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反映 了许崇德及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曲折道路,也体现了 他作为一名学者的独特经历。
展开
精彩书摘
  2.迁苏州继续读书 上海生活费用高昂,难以久居。许崇德母子商量决定迁 往苏州居住。苏州虽然不如上海那样有英租界、法租界赖以 托庇,但那里有几家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可以就读,从而 避免日本人管教。何况沪嘉一带日兵占领为时已久,那种烧 杀淫掠的兽行已渐收敛,因此,去苏州继续读书还是可行的。  苏州毕竟不像上海那样喧嚣,许崇德母子在护龙街乐桥 北的孝义坊3号院内租了两间破旧的小平房,把盛放衣物的 木箱充当书桌,四角垫放几块砖以增加高度,许崇德坐在一 个锈迹斑斑的泰康牌饼干桶上日夜苦读(后来房东借给些破 旧家具才得以改善)。许崇德就读的振声中学虽然不受日本 人管教,但每周有两节圣经课。星期天早晨还必须去教堂做 礼拜,用英语唱“赞美诗”。这使得许崇德十分烦厌,所以后 来便转到乐群中学。它虽然也是教会学校,但不要求学生读 经做礼拜。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 国、英国对日宣战。苏州的教会学校当然就不再是“世外桃 源”了。  有一天,学校里闯来了几个汪伪政府的人,找学校负责 人及几位主要的教职工谈话。之后,他们在院内贴了一张盖 有红印章的“告示”,大意是:美英校产已由“政府”接管,乐群 等学校停办,同苏州的其他几所教会学校合并,改名为“江苏 省立联合中学”。告示宣布,“委派章志岳任联合中学校长”。    章志岳看上去约30来岁,颇有仪表。传闻此人很有来头,他 是汪伪政权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袁殊的外甥。学校的剧变对 年轻的初中生来说,感情上无法接受。许崇德所在的初三班 同学带头闹了个小小的风波,把门窗玻璃统统砸碎,校园一 片狼藉。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汉奸校长竟没有反应,也不抓 人,又不处分学生,事情便不了了之。  1942年夏,许崇德联中毕业,考入省立苏州中学读高一。    省中即“苏州草桥中学”,称得上是一所名校。校园宽敞,汪 伪政府的教育厅就在后院办公。  苏州中学的中心位置有一座礼堂,礼堂的前边靠右角放 着一架钢琴。钢琴不上锁,除了音乐老师外,平时没有什么 人去动它。不过许崇德经常看见一个身材不高的男子光顾 这儿。此人坐下来一动手,就响起非同凡响的琴声。他手指 灵巧,技艺娴熟,弹奏出来的曲调远比昔日在教堂里唱诗时 听惯了的琴声动人多了。后来,有同学告诉许崇德,那个偷 空便来玩琴的人就是教育厅长袁殊。“呀,大汉奸!”许崇德 从心眼里对此人十分厌恶,从此不再过来听袁殊的琴声了。    而且岁月流逝,此情此景逐渐遗忘。  大约过了60年之后,许崇德在2。05年10月偶然读到一 份转载自《天津政法报》的材料,题目为《中共情报史上的“五 重间谍”》,讲的竟是关于袁殊的历史:他1911年生,1929年 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他有多重 身份: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而他的秘密身份则是货真价 实的中共特科。袁殊1931年加入共产党后立即转人特科工 作。1932年,他打人中统内部并结识了日本驻上海的副领事 岩井英一,经党组织批准接受岩井按月付给他的“交际费”, 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中共批 准,袁殊又以青帮的身份由杜月笙推荐给戴笠,成了军统的 情报人员。上海沦陷后,袁殊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秘密行 动小组搞锄奸活动。袁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的秘 密情报向遥远的延安送发。值得一提的是,他从日本外务省 得知日军已确定南进的战略部署,于是火速向延安报告,使 苏军解除了早先担心腹背受敌的顾虑,毅然调整部署,从远 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开赴西线。袁殊完成的情报工作数不 胜数。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党中央提供日伪内部的人事更 迭;苏南日军的兵力布置和“清乡”行动;建立前往根据地的 秘密通道,等等。袁殊曾亲自救出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并曾 掩护我方人士如范长江、邹韬奋、潘汉年等进入根据地;还曾 及时提供准确情报,使粟裕部队迅速跳出日伪联合作战的包 围圈。  堪称孤胆英雄的袁殊在惊险的隐蔽工作过程中没有发 生过意外,这当然要归功于他的机智与胆略。但无疑他的神 经始终是紧绷的。试想一个出人虎穴、处在四周布满陷阱的 环境里,时刻面对着生死考验的人,他能心平如镜、波澜不起 吗?许崇德60年前在苏州中学礼堂看到的袁殊弹琴的情 景,看来绝不是平常的休闲作乐。且看那万马奔腾似的跳动 着的键盘,且听那山崩海啸般的琴声,不正是袁殊内心包藏 着的闷郁、警惕和愤懑情绪的发泄吗?许崇德原先不知真 情,60年来一直以为袁殊乃大汉奸,因而厌恶他。现在真相 大白,实在是看错了他。像袁殊那样忠诚为党工作,为了挽 救民族危亡,把生命置之度外,这种品德是值得后人学习 的呀! P10-13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江南水乡的孩童岁月
1.湖光水色照映下的金泽古镇
2.清寒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
第二章 世乱年荒,艰苦求学
1.暂住上海租界
2.迁苏州继续读书
3.越过封锁线
4.皖南山区流浪
5.富春江月不照人圆
6.嘉兴中学毕业
第三章 踏上法学的长征路
1.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2.最受尊敬的两位师长
3.学俄语先要练鼓舌
4.司法审判的第一次实践
5.服从组织分配,两件幸事光临
第四章 马列主义法学战线的新兵
1.苏式教育体制和苏联专家
2.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两座路障
3.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4.参加基层普选试点工作
5.泰山之神也管人间姻缘
第五章 躬逢新中国制宪盛事
1.一双布鞋跨进中南海
2.良师益友田家英
3.人心民心催人泪下
4.全国人大第一个提案审查委员会
5.热烈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第六章 宪法学科在曲折中行进
1.宪法文本为学科建设奠基
2.政治运动对学科建设造成冲击
3.下放农场劳动锻炼
4.春风难度玉门关
5.万名干部聚集长安
6.司法审判的又一次实践
7.逐出校门,流放江西
8.书生变成掏粪郎
第七章 “文革”年代的北师院
1.独自回京,三地相思
2.探索陌生的教学方式
3.两次与部队交往
4.政教系学生要不要学点法?
5.呼吁恢复国家主席的设置
第八章 1982年宪法诞生前后
1.地方政权建设问题座谈及调查
2.参加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3.《玉泉山之夜》纪实
4.南下北上,宣讲新宪法草案
5.修宪心得转化到教学科研中来
6.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宪法课
第九章 新使命要求连续奋战
1.出掌人民大学第二分校
2.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3.经济发展兼要文化繁荣
4.喜见五星红旗在港澳升起
5.深切怀念邓小平
6.国际宣传“一国两制”
7.被称颂为“四大护法”
第十章 新的世纪,新的生命
1.战胜病魔,闯入新世纪
2.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宪法课
3.为修宪再次提出建议
4.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
第十一章 年逾古稀,志存千里
1.一次不寻常的香港之旅
2.为南海舰队、成都军区讲法制课
3.访问俄、印、朝的浮光掠影
4.日月潭水清,深深祖国情
第十二章 白发不为奇,流水尚能西
1.《许崇德全集》出版问世
2.荣誉纷至,云淡风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