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a genetic Odysse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06642
  • 作      者:
    (美)斯宾塞·韦尔斯(Spencer Wells)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挑战常识:周口店人非你我祖先,走出非洲比想象更晚

跨越学科:DNA检测追寻人类迁移,考古学、语言学填补故事空白

命题反思:人类的族群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么?全球大融合,我们是不是在丢失自己身上的“历史”?

幽默好读:翻越的山岭是“大陆隔离桩”,跨越的山海是“沿海快速道”。“啊吼向东!”,有趣故事组成的迁徙史。


1、关于人类DNA的溯源之旅,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人类的由来”这个问题感到好奇的读者。而通过这一段人类的溯源之旅,也能够给我们一个重新看待自身的机会,并获得一些洞见:我们有同一个祖先(消除所谓的“种族”的幻象与歧视),我们是危机的产物(应对挑战的适应性使我们遍布全球)。

2、人类学和遗传学的前沿新知,学科交叉的产物。

作者在文中基于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人类的起源地:非洲。并讲述了人们从非洲出发,分别走向大洋洲、欧洲、中亚、东亚,以及遥远的美洲的过程。考古挖掘的成果,人们语言的差异,也会在这段旅途中,作为佐证,呈现在读者眼前。

3、获得多位相关学者的赞誉。

斯宾塞·韦尔斯,作为遗传学家,领导了“基因地理工程”,并与理查德·莱万廷、卡瓦利-斯福尔扎等遗传学先驱开展合作研究。《人类的旅程》也得到了莱万廷、斯福尔扎的推荐。

4、脱胎于电视节目,兼具趣味性和严肃性。

本书的缘起,是韦尔斯与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合作制作一档溯源人类的节目后,由他本人整理、反思而成,旨在普及人类学知识,呼唤共识。所以,在学术的坚实基础之外,他的写作也非常具有可读性,引用文学经典,生动的例子比比皆是。


展开
作者简介

斯宾塞•韦尔斯(Spencer Wells),1969年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哈佛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世界基因组工程负责人,遗传学家、作家、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兼任教授,发表过30多部科学著作,同时又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人——基因码之旅”魅力四射的节目主持人。他将遗传学专业知识和自己对历史的热爱结合起来,为我们解开人类前史之谜。代表作品有:《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曾让牙牙学语的孩子好奇,也让人类的祖先创造了无数神话试图解释: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我们的身份,我们和世间万物的关系,都从这个问题出发。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促使人们掘地三尺,寻找考古证据;或是仔细剖析语音,寻找语言传递的蛛丝马迹。而DNA密码中,似乎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遗传学家韦尔斯将带领我们追根溯源,从西伯利亚的荒野,到澳大利亚的海滩,寻找我们现今地球上每个人的共同祖先。通过遗传标记物,我们将会与被他视为“亚当”“夏娃”的共同先祖在数万年前的非洲相遇,并追随人类一路离开非洲的漫漫征途。


展开
精彩书评

斯宾塞·韦尔斯的遗传学科研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史前史,而这本书将人类种群从非洲起源,此后的散布和融合的过程娓娓道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不失精确,又十分易读。在达到这种易读性的同时,他没有将简单的解释与过度简化相混淆,犯下许多人常犯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韦尔斯拥有科普罕见的对知识的正直,他不会模糊事实与推测。

——理查德·莱万廷,哈佛大学,《作为观念的生物学》《并非必然》作者

 

相当有激情的创作,易读,紧跟(遗传学)近来的发展。

——路易吉·卢卡·卡瓦利-斯福尔扎,斯坦福大学,《人类的大迁徙》《追踪亚当夏娃》作者

 

韦尔斯优雅地带领我们从他所从事的遗传学领域出发,行至古生物学、气候学,再折返回来。

——《纽约时报书评》

 

《人类的旅程》是现今对于人类起源和大迁徙描述得相当好的图书,它基于最近出现的考古-遗传学的学术规范。韦尔斯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工作也有所贡献,因此,在论及分子遗传学时尤其有威信。不仅如此,他非常成功地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融入这个话题。这些都使得本书,较普通的科普作者和记者的作品而言,更为可信。

——科林·伦弗鲁《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韦尔斯,此前在牛津大学做研究的遗传学家,通过本书与PBS的同名纪录片,给DNA分析这个领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补充……除了讲述这个有关人类从非洲遍及世界让人百听不厌的故事以外,作者还尝试去回答困扰古人类学的一些大问题……韦尔斯的清晰描述、巧妙类比,将这个学科里错综的头绪一一理清,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实乃一件幸事。既有趣,又能给人启发,这本书为成为了科普书架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杂志》

 

《人类的旅程》将洞见融于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身之间的关系之中……迷人,散发着魅力……在科学已经如此有趣之时,谁还需要文学呢?

——克里斯·莱弗斯,《卫报》

 

我们应当阅读《人类的旅程》,韦尔斯讲述的这个故事将重塑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蒂姆·弗兰纳里,《纽约书评》

 

斯宾塞·韦尔斯总结了(人类)群体的遗传学研究的历史,从达尔文在小猎犬号甲板上亲眼所见的人类多样性所带来的不解出发,截至基于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目的,许多为族群差异分出高下的尝试。

——丽贝卡·卡恩,《自然》

 

韦尔斯成功地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变得人人可懂。他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学,当然,还有遗传学为线索,理清了农业社会为何兴起,相距千里的地方的语言为何相关,以及人类是如何遍布全球的这几个问题。

——埃莉斯·普罗克斯,《东湾快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猿类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圣经·创世记》 1:27—8

创世神话居于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位置。绝大多数的神话试图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究竟来自何方?” —然后以一种简洁的方式来解释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尽管这些创世神话试图解释我们是怎样起源的,但是对我们从遍布世界的人群那里观察到的种种文化的、外形的、肤色的差别,这些创世神话却没法解释清楚其由来。为什么我们彼此看起来是如此不同?我们是怎样散布并定居在如此辽阔的地方?

希罗多德,这位公元前 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给后人提供了远比对希波战争的历史记载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就包含有对人类多样性的最早的描述,当然,是从他所处的古典时代的特殊角度出发的。从他的历史记载里,我们知道了肤色黝黑神秘的利比亚人,生活在俄罗斯北部的野蛮食人族昂多罗帕哥伊人( Androphagi),还有一群看上去接近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人。希罗多德还提到格里芬在亚洲的崇山峻岭中守护着珍贵宝藏的传说,将我们引向北印度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部落,那里的部落民们从蚂蚁的巢穴里面一点点收集黄金。这部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有关人类文化的论著,尽管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本杰作,它提供了那个时代关于人类已知世界的珍贵信息。

如果我们假定有一个天真的家伙,俨然当代的希罗多德,沿着赤道环地球飞行一圈,途中领略的人类群体和地区的多样性会相当令他震撼。片刻想象后,我们来到大西洋上空的笛卡尔坐标系正中,这里经度为 0度,纬度为 0度,距离非洲西部正中的加蓬共和国首都利伯维尔 1 000千米左右。假设飞机从这里出发向东飞行,而我们能用科幻小说里常用的小伎俩,从天空这一高点扫描地面,我们将得到有关人类多样性的一些小小样本。

最开始迎上我们的是非洲人,精确地说,是说着班图语(Bantu language)的中部非洲人,他们有着漆黑的皮肤,主要居住在从森林中开辟出的小村落里。再往东走,视线所及仍然是黑色皮肤,但是这些人看起来多少有些不一样。他们是生活在东部非洲的尼罗河人,高而瘦削—差不多在地球最高人群之列。他们生活在林木稀少的热带大草原上,生计几乎完全依赖于牲口。散布在这两个族群之间的是操另外一种语言的哈特扎人(Hadza),这种语言不同于班图语和尼罗河语,差异程度接近后两者之间的差异程度,尽管这些群体生活的地域相当接近。

继续往东,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漫无边际的水面,我们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跋涉才能到达被称为马尔代夫的群岛。生活在这里的人,和我们在非洲看到的那些人截然不同,操另外一种语言。马尔代夫群岛人的皮肤是黑色的,同那些生活在非洲的人一样,但是,他们面部的细节相当不同,这完全可以从鼻子的形状、头发的类型和其他更多的细节看出。他们无疑和非洲人有关,但是又明显不同于那些非洲人。

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旅行,横掠过同样巨大的水体,一座大型岛屿在我们的面前巍然而立。这里是苏门答腊岛。在这里我们会迎上明显是另一种风格的人,他们看起来比非洲人和马尔代夫群岛人的体型要小一些,有着别样的面部特征:非常顺直的头发,更浅的肤色和眼睛上有厚厚一层眼睑。再往东去,跨过无数不知名的岛屿,我们会再度遇到有着黝黑肤色的人,他们是美拉尼西亚人。在很多其他方面他们都与非洲人不同。也许他们的黑色皮肤仅仅是在这个地区独立进化出来的特征?抑或是这暗示着该地和非洲有某种密切的关联?

再往东我们会遇到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生活在散布于数千平方海里辽阔海面的小型珊瑚礁岛屿上。这些人看上去与我们之前遇到的苏门答腊岛人多少有些相似,但是,情形依然如故,他们又有所不同。最大的疑惑是,他们为什么生活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他们又是怎么到达这里的?

我们的旅行还在继续,接下来我们抵达了南美洲西部的厄瓜多尔海岸。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我们发现了人种的奇特混杂。看上去这儿似乎有两个主要的族群:一部分人在很多方面和马尔代夫群岛人类似,但是他们的肤色更浅;另一部分人和苏门答腊岛人、波利尼西亚人更接近。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如此的差异,这事看上去确实比较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也曾造访过其他地区,在那些地区,生活在同一环境条件中的人都比较同质化。为什么单单厄瓜多尔与众不同?

在南美洲更往东的地方,我们还能发现截然不同的人种混合,比如说在巴西的东北海岸,我们还会与“非洲人”再度重逢,虽然他们住得离非洲这么远!在返回出发点的长途旅程中,我们可以深思这一路观察到的如同挂毯图案一般绚烂的人类多样性,还可以努力对这种多样性做出一种系统的阐释。

我们有关这个世界的短暂旅行多多少少是一种思维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想象着与不同的事物相遇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像几百年前欧洲最初的地理大发现时期人们所经历的那样。我们不妨以一个无知者的角度,大胆地问一个相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知识而言似乎微不足道的简单问题。这个思维实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直到最近,除了非洲人和欧洲人在南美洲的相遇,我们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模式并没有现成的解释。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猿

同一物种……

……还是多个物种?

象牙塔之外

 

第二章 合众为一

驱动力

意大利人的进展

“奥卡姆剃刀”

字母乱码

拥挤的伊甸园

酒后之勇

一切只关乎时间

 

第三章 夏娃的配偶

水,到处都是水……

却无水可喝

重压之下

亚当来迟

弹舌音

面对面

走出安乐窝

 

第四章 滑开

死亡与衰变

海陆大餐

M&M’s 彩虹豆

锡兰游泳

澳大利亚的阿勒山

 

第五章 突飞猛进

心灵体操

细菌汤

极致之寒

 

第六章 主干道

大陆的隔离桩

啊吼,向东!

筷子

 

第七章 石中血

艺术气质

渴望约会

含饴弄孙

垫脚石

最后边疆

命由天定

移民狂潮

大事将临

 

第八章 文化的重要性

与过去的决裂?

第二次大爆炸

基因辐射

稻作人

双刃镰

咿呀学语

寻找故乡

全景世界

一则警告

性别政治

回到大海

 

第九章 终极大爆炸

一条语言线索

口音消失

全球熔炉

正在关闭的窗

 

致 谢

阅读推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