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虽纷纭,我有主见:文徵明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612653
  • 作      者:
    王进著
  • 出 版 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进


资深媒体人。以明代文学为研究方向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 毕业后先后就职于《东方早报》、《中国证券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编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等传媒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徵明凭借书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凭借诗文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可谓诗、文、书、画“四绝”。 这样的文徵明在时人眼中是一流人物,加之父执辈为官均有作为,从政一时成了文徵明的理想。然而在九次应试九次不第后,他终于放下执念, 在诗酒酬唱、书画鉴赏中度过一生,平淡中自有精彩。

文徵明的平和与淡泊在当时格格不入。好友如唐伯虎、祝允明大多风流 不羁,可文徵明生活在江南佳丽地,置身放纵礼法的年轻才俊中,却能 力摒流俗,做到“平生不二色”。与世不合的文徵明与周围人的冲突自 然不可避免。少年时,他内心也曾升腾起挣脱现实的火焰,但到暮年, 这股火焰已归于对自我的完善。终于,身兼艺术家和儒者双重身份的文 徵明在平淡中实现了精神的自由。他去世时的场景仿佛浓缩了这份自 由 :在苏州,九十岁高龄的文徵明坐在书房的小椅上离世,面前是整 齐摊开的纸笔。

可人们在探查文徵明看似平淡的生命轨迹时,除了看到他在艺术上的突 破和他对理想、道德的坚守外,也能看到他曾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 对生命有过痛苦的感受。本书希望探入文徵明平淡的生活水面,触摸他 深埋于水下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精神,以便读者更多地了解文徵明其人以 及他诸多创造精神的发端。由于作者将文徵明的人生轨迹与当时社会的 发展络脉交织在一起,读者对数百年前的艺术气象也将有更深的体会。


展开
精彩书评

16—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柯律格(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序章  丹青寄梦

文徵明逝世时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他一生的浓缩象征 :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二月,正是自然界乃至整个明王朝政 治气候乍暖还寒的时候。江南苏州,文徵明正襟危坐在书房的 小椅上,瞑目逝去,仿佛沉浸在书画构思之中,又仿佛创作之 余的小憩。面前是整齐摊开的纸笔,翰墨飘香 —— 他死都死得 很儒雅,而且得享九十岁的高龄。后世用“翛然若蜕”“翛然 若仙”来表达对一代大师离世之从容和圆满的羡慕。这一天, 同他的三位好友,与他并列“吴中四才子”的唐寅、祝允明、 徐祯卿的死,已经相隔了数十年。由于他的大名、他的高寿, 在时人的眼中,他已是“活神仙”般的一流人物,大批拜读了 他的诗文,赏鉴了他的书画的门生、文人或者权势贵胄们,都 纷纷慨叹没有和这位“前代大师”生活于同一时代,却不知大 师就在他们中间 ——“海内习文先生名久,几以为异代人”。 

文徵明这一安于平淡和归隐的姿态,大约可以贯穿他的一 生。这是一个没有传奇与戏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九十年人间畅游的经历,除了刚刚出生时有点儿古怪(史载文徵明连着数年 不大会说话和走路)以外,在其余的漫长岁月里,他“相对自 由”地读书、赏景、习画、练字、考科举而屡不中、被推荐入 朝而迅即逃回以及最后在艺术和自然世界中轻松弃世而去。说 他自由,是因为他既没有官场的羁绊和束缚,也没有“立德立 言”的著述精神和不舍追求,他在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中度过一 生,这是幸运的——比之于唐寅在悲苦中死去,祝枝山在不 认不服中逝世,徐祯卿在艰难跋涉的三十二岁英年之时不舍地 离开。 

古人每每叹息 :“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我们会觉得,其 余诸人一生的紧张和繁华,即使如唐寅那样播传于众口地春花 绚烂、才子风流、火树银花、流星绽放,最终都不敌文徵明的 平静和淡泊。文徵明的魅力在于他无论是作为自然个体还是作 为艺术家,迷人之处恰好就在于这份从容不迫。他的画作,也 正是带着这份精纯的艺术气韵,在中国画史上,同沈周、唐寅、 仇英一起,共创了吴门画派,被后人合称为“明四家”。故而 文徵明的一生,既是暗藏着政治之梦的隐士的一生,更是不折 不扣恬淡艺术家的一生。相比之下,“吴中四子”中的其他人 就未必有这份艺术的纯粹。所以,文徵明在诗歌、散文、书法、 绘画之间游刃有余,并在数个领域都创造了时代的奇迹,奠定 了自己的艺术史地位。这一点,同沈周、唐寅、祝允明、徐祯 卿等只在某个或某几个艺术领域中达到精纯和大师地位是不同的,这倒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兼通多种艺术派别的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人颇为相似。 

这本画传,正是希望探入文徵明这种平淡生活的水面,触 摸他深埋于水下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精神。虽然这有些像花港观 鱼,有些像极目远眺,有些像趴在山顶的俯视,远远近近的、 模模糊糊的,但是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更多地了解他许多画 作的由来,许多创造精神的发端。 

文徵明本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于是改字为徵仲,改 名为徵明。由于文家先祖曾在衡山县居住良久,所以以“衡山 居士”为号。他思想宽容、敏锐,性情却沉稳执着,有时甚至 近于固执。他不喜欢修整容貌仪表,不喜欢接近女伎,而重容 仪喜女伎则是当时社会的标志性风气,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 莫不如此。他力摒流俗,甚至有“平生不二色”的名头,在以 温柔佳丽地著称的江南,且置身一群放纵礼法的年轻才子中, 这是一件难得和不可想象之事。“小事不小”,从他的诗文、思 想与“色”之一字的矛盾上,可以看出他大致所趋同的人生态 度和性格。而同样“不好色”的礼法之士、卫道之夫,同文徵 明这样的外忠厚、内自由的时代人物,还是不一样的。他生性 豁达,但朋友间如有小过错,却又断然不放过,经常不留情面 地指出来;朋友间谁有一技之长,他也从不吝赞美之词。所以, 文徵明始终不失赤子之心,是真性情之人。 

但是,后世史论家都执着地认为,文徵明的忠厚性格以及由这种性格所决定的平静生活的抉择,并不能掩盖他对个性和 自由的向往。文徵明固然少年老成,始终将儒者的风范乃至老 来长者的儒雅展露给乡人,甚至被尊为地方道德标准的“楷模” 

(史书曰 :“晚岁,德尊行成,海宇钦慕。”)。由于人生道路的 蹭蹬不平,也由于思想、性格的与世不合,文徵明和他周围的 一大批人常常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但是,他的个性不改,他 的朋友,祝、唐、徐三人,均是狂傲不羁之人,他们以强烈的 个性精神与社会势力对抗,追求自由生活,蔑视社会规范,因 此用常人眼光来看,不免有些畸形和变态。三人的作品多次表 达了这种安于癫狂和尖锐的姿态。祝允明有《祝子罪知录》, 唐寅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之宣言,文徵明 虽然表现得温和与内敛得多,但他日日与此等人为伍,一同高 谈阔论、抵掌叹息,大家相近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可想而知。只 是文徵明没有更多地表现在行动和外表之上,而是表现在艺术 创作之中罢了。 

所以,文徵明虽然没有唐寅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 祝允明的张扬尖锐、愤世嫉俗,没有徐祯卿的少年意气、挥斥 方遒,而且除了九次科举考试、一次短暂出仕之外,终其一生 几乎没有走出过苏州方圆,但他也深藏年轻时治国平天下的抱 负,也时露中年后日趋强烈的家国之忧。他的壮年时期,恰逢 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宦官专政,奸臣当道,国家外表 强大而内实处风雨飘摇之中。尤其在思想领域,新旧之争,仿 佛老树对抗新枝,仿佛方生方死之间的明暗交替和誓不两立,其惊心动魄,非笔墨所能尽述。 然而,文徵明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在艺术世界的平静栖 

居。没有从政,也没有启蒙之志。老实说,以今天的眼光看来, 如果文徵明出仕,也未必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许多比他更具 政治天赋的人,如父执辈的庄昶、吴宽、杨一清、王鏊,以及 其父文林、叔父文森等,都选择了隐居、辞官等诸般挂冠而去 的无奈举动。文徵明外平淡而内自由的性情和艺术天赋,实在 最适合艺术创作。他的一生虽然几乎都是在山水优游、诗酒酬 唱、书画鉴赏中度过,但平淡之中有自然的精彩,有艺术上艰 难的突破,有作为儒者对理想和道德的坚守,有作为个体对生 命的苦痛感受,也有在出入之间迷惘的徘徊。我们看他一生的 点滴痕迹,看他的诗文甚至词的创作,看他的洋溢着山林野趣 的画作,也许能对画家的痛苦与他最终转向艺术有更深体会。 

说穿了,这种被迫转型,是身兼艺术家和儒者双重身份的 文徵明对“个体趣味”还是“大众责任”的选择。他选择了前者, 因为他身处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 —— 富有张力的明中叶。 

明代历史是一段极其有趣和复杂的历史,读过黄仁宇《万 历十五年》的读者可以从那小段历史描述窥见大明以至整个中 华民族风云之一斑。看似没有大唐的辉煌、大宋的悲壮、大元 的怪异,但明王朝留在普通大众记忆中平平无奇的历史表层下 的,是酝酿、冲击和澎湃着从精神到物质的千年之沉淀,以及 蓄势剧变的潜流。思想领域的风云激荡,世界局势的暗藏转折, 中国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的反省和压抑,社会风气的世俗和人性化 ...... 就在文徵明跨过的明代成化至嘉靖的九十年风云里,历史 

其实正孕育着“千古未有之变局”的到来,其间风云无数,有 史上最有名的大太监刘瑾的乱政,有明代最大的藩王叛乱 —— 宁王朱宸濠造反,有荒诞皇帝明武宗的游戏天下和神秘暴亡, 有明代臣子和皇帝冲突最大的行动 ——“大礼议”事件 ...... 而 与“吴中四子”同时及稍后,思想界更是风云激荡,有思想巨 人王阳明,有“左派”新锐王艮,有狂人徐渭,有李卓吾,有 “公安三袁”...... 可是,我不敢说,文徵明曾经和他的同时代 人以及后辈们一起,在时代的呼唤中,像海燕一样渴望着和实 际地投入到了“时代的洪流”中去。他在出世入世之间摇摆了 许久,最终还是用逍遥的姿态来解构了面前沉重的现实。当然, 这样说,不是意味着他像柳永那样“奉旨填词”、漂泊花酒, 或像唐寅那样绝望地意识到与政治无缘后,索性进入了民间的 世俗世界。文徵明是不折不扣的儒者,他出身世家,一生忧国 忧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他只是最终像无数他的老师、前 辈一样,抱着政治之心而选择了致仕和远离。无论如何,文徵 明在画、文、书三个天地中积九十年之力创造的艺术高峰,始 终是本文最有兴味的焦点。而读解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 也是读解这位画家,读解与我们横亘数百年历史长河的古书古 画的必要手段之一。 

笔者希望,文徵明的画传不是简单地为文徵明之画提供背 景材料和入门须知,而在于为重睹数百年前的艺术气象和艺术精神,打通冥冥中存在却无法尽情揭橥而出的生机勃勃之脉象。 优秀的画家史传也许不是画家毕生活动的影子和笔录,然而可 以成为对洋溢画作之中的艺术和历史气象的描述和填充,成为 画家人格和画作精神的具体附丽之物,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凝结 成了画家的创作,而它们又共同在画家九十年不断变化的人生 历程中寻到端倪。 

史载明代国画大师们绝大多数活动在江南,尤其是江苏、 浙江一带。在当时,江南是全国的文化和思想中心,城市经济 发达,物质财富带动了人们对文化的狂热追求,也为文化上的 推陈出新创造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活条件(虽然文徵明、唐伯 虎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压力,甚至苦恼和危机)和推 崇艺术享受的风气。在此情势下,吴中创作风云激荡、艺术派 系林立,文徵明和他那些政治上不顺利、思想上不安定的伙伴 们,把创造力和创作精神悉数放到了艺术的篮子里。于是,一 批继往开来的艺术探索者和革新家,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 经历、继承关系、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但最终都 凭着各自的聪明才智与刻苦勤奋,在同一个时间跨度里,艰难 地开创出各自的艺术新风,没有强求画风统一,也始终没有将 个性磨平。 

正是无数画家殊途同归的可贵,造就了明代中叶艺术的繁 荣。其中之最著名者,便有文徵明。 


展开
目录

序  章  丹青寄梦 


第一章  少年徵明 

不过,独具慧眼的父亲文林却十分偏爱和看好这个八九岁 了还说话含糊不清的孩子,认为文徵明会大器晚成,他对 品评二兄弟的众位宾客们推荐小儿子,得意地说 :“这个孩 子神明内蕴,日后必定有所成就,不是他的兄长所能比得 上的。” 


第二章 乡居读书  

南京此时正是一年中最为适宜的气候。和“金陵三俊”在 一起的日子里,大家啸傲江湖,斗酒联诗,度过了人生中 快乐而短暂的一段时光。 


第三章  多事之秋 

冬日的屋外天地肃杀,白风呼啸,大自然的萧瑟和严寒更 引发了文徵明心中的悲凉和颓丧。他把服侍自己的妻子和 丫鬟都请出去,自己枯坐斗室之中,有气无力地斜倚着靠 枕,瞪着火盆出神。 


第四章  渐入中年 

同辈的好友,落魄的落魄,去世的去世,冷落的冷落。而 上一辈的老人,也渐渐都逝去了。“静思语笑常如在,晚及 门墙愧不终。尘满西堂宾客散,凄凉丛桂月中明。”每个老 人的逝世,都是一段历史和回忆的死亡,文徵明觉得自己 的心态渐渐老了。 


第五章  偶入仕途 

然而,两个月后,还在路上的文徵明又听到一个噩耗 —— 祝允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吴中四子”如今只剩他一个, 而辞官回乡的都穆,也奄奄待毙。他不禁凄然地想,当年 的繁华,如今是否已经开始零落成泥? 


第六章  往事成烟 

三十年过去,画作所用的白宣纸隐隐地泛黄了,卷轴附近 污迹斑斑,一览无遗地宣告着它离别主人之后的遭遇。是 的,这确实是三十年前那幅被书懂偷去的水墨山水《桃源 图》,是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第七章  淡泊晚年 

他迷上了听昆曲和听人说书。喜欢听童子唱曲,最喜欢听 宋江故事,往往带上孙儿元发,带上扇子、小凳,在街头 的摊上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听得津津有味。 


第八章  悄然离世  

当小童再度回来时,惊讶地发现老人手上还捏着毛笔,人 却已静静地离开尘世了,如蝉蜕,如落叶,只剩了一个银 须银发、微笑慈祥的躯壳,默默无言地领受着世人向他倾 洒的泪水。 


附:文徵明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