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帝内经》秘方全书:典藏精品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872651
  • 作      者:
    方立生主编
  • 出 版 社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活学活用国医大智慧,百试百灵中医养生经。
  参透《黄帝内经》养生真谛,开启养生与生命的钻石之旅。
展开
作者简介
  方立生,主治中医师,毕业于河南开封中医学院,2002年于河南省信阳县中医院退休。方立生从事中医药学辩证治疗及养生文化研究40多年,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的诊治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对心血管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利用经络针灸治疗。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方立生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并且致力于将中草药应用于养生保健与治病救人的实践中。
展开
内容介绍
  名家用心诠释“国医圣典”,引领共登健康长寿之巅。《典藏精品版:黄帝内经秘方全书》集历代医家潜心研究之大成,更深刻、更科学、更全面地解读古代医典。不仅以通俗的语言诠释《黄帝内经》所有卷例,更介绍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从饮食养生、经络养生、脏腑养生、体质养生、房事养生、四季养生、情志养生等方面作出全面指导,适合每一位崇尚科学养生的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事物的 思维方法。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 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于是便 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它们。早在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晦月”、“阳日”等具有阴阳涵义的字词,这 是古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真实记录。日 和月是古人最常见到的天体,不论人们 看到或看不到日月,日月都在不停地运 行。通常太阳白天普照,夜间则无,但 随之月亮却又会升上天际,这样人们便 产生了日与月的相对概念。阴与阳也是 相对而言的,这时古人把白天普照的太 阳定为了“阳”,那么“阴”自然就是 与太阳相对的月亮了。这便是古人最初 的“阴阳观”。当时“阴阳”的概念是 非常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 备哲学上的意义。但是随着以后古人观 察面的拓宽,观察深度的增加,阴阳的 原始而朴素的概念逐渐得到引申,即出 现了以日光的向背为基础,通过类比思 维而引申出若干相对的概念。如:天为 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 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 阳,女为阴。凡是活动的、无形的、向 外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 的都属于阳;凡是沉静的、有形的、向 内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 的都属于阴。这样古人便将自然界和人 体内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于阴阳的属 性,同时也创造了以阴阳相对的概念为 基础的基本思维体系。阴与阳之问存在哪些关系?《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存在着相互 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在相互消长和 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天人合 一是阴阳平衡的至高境界。《黄帝内经》 中“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提挈 天地,把握阴阳”,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应用。达到这一境界的 人,不但能活过天年以上,而且过了天年 “神气”亦不散。阴阳平分天下主要包括 以下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四个方面:(1)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说自然界相互关系的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 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 静,升与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等。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 与相互排斥的关系,但阴阳之间还有相 互统一、相反相成的另一方面。如人体 组织结构上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 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经络之间,无 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2)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相互贯通的关系。如人体的物质和功能,物质是功能的基 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功能要依赖物质 产生,而物质必须由功能生成,此即所谓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着 的阴阳两个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状 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 不断变化之中,即“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一年四季及一天的昼夜都在消长 变化,同样道理,人体的气与血都在不 断地消长变化,只有消长变化,才能达 到动态的相对平衡。(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两个 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 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 阴,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 医学认为,疾病可以由寒转热,由热转 寒,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由实转虚,由虚至实,都是阴阳转化。总之,中医阴阳学说,具有唯物主 义的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用以解 释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现象,用于中 医的诊断和治疗。《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有哪些超越?原本的阴阳学,是一种世界观和宇 宙观,可是阴阳学与中医学融合后,便成 为一种方法论。阴阳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最 早的经典理论,自然非《黄帝内经》莫属 了。《黄帝内经》理论认为,阴阳是对立 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 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 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切事物都不能 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这就是自然界中一 切奥妙的所在。以《黄帝内经》的观点,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一 阴阳上求得解决。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要 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的情况。即用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变化规律 和形式来指导疾病的诊察、辨识、预防和 治疗。若某种原因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就会产生病理变化。人体患病 后,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尽管疾病 的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均可用 阴阳的观点加以概括。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 中医的理论,概括为阴阳、表里、寒 热、虚实等八纲,而阴阳又是八纲的总 纲,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 阴。辩证明确就能加以论治,这样才能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即使是一个普通 的感冒病人,以阴阳的观点来辨别表 里、寒热,才能按病情进行治疗,这就 是中医诊治的基本特点。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的 和谐,其实就是阴阳和谐的原因。如果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失去了原本的和 谐状态,那么各种不适的症状就会产 生。在中医的眼中,阴阳失去和谐则预 示着人体的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也就 是说,人体的某个器官无法进行正常的 运行和活动,需要调理,才能够继续维 持身体的正常活动。先秦时的阴阳,只是以内外论阴阳。同一物的两种形态,则被冠以雌雄、刚柔 等等。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同样也 继承了上述说法,但不同的是,它是以阴 阳统世界,把宇宙的一切都分成了阴阳。所以后世的阴阳又都脱离不了《黄帝内 经》的阴阳。可以这么说,《黄帝内经》 阴阳是集大成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西周末年,出现了一种朴素的哲学 观点——“五材说”。《左传》中有记 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 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 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 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它们都是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非常朴素,一点 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到了战国晚期,人 们便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 其他事物,形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这就构成了“五行学”的最基本理论基 础,同时还进一步说明了大自然中的一 切都由五种要素所构成,即金、木、水、火、土,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 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随后又产生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理论,并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 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就在这个时 期,“五行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 原始物质观和哲学观。P34-37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肝病
第一章 肝与肝病
第二章 酒与肝脏
第三章 护肝饮食
第四章 治疗肝病的中草药
第五章 肝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和用药
第六章 肝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第二篇 高血压
第一章 高血压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高血压的食疗法
第三章 高血压的民间疗法
第四章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保健法

第三篇 糖尿病
第一章 你对糖尿病了解多少
第二章 糖尿病的发病症状
第三章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第四章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第五章 警惕肥胖,原理糖尿病
第六章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与管理

第四篇 心脏病
第一章 心脏病的有关知识
第二章 心脏病的红色信号
第三章 引发心脏病的因素
第四章 安排适宜的日常生活
第五章 心脏病的饮食疗法
第六章 心脏病的运动疗法

第五篇 胃病
第一章 胃的概述
第二章 常见肠胃疾病的防治措施
第三章 胃病患者的饮食
第四章 胃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第六篇 贫血
第一章 贫血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贫血的分裂
第三章 预防贫血必须关注的饮食问题
第四章 贫血患者营养治疗

第七篇 肾脏病
第一章 了解肾脏
第二章 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和种类
第三章 肾脏病患者的食疗与家庭保健法

第八篇 痛风
第一章 有关痛风的知识
第二章 痛风的家庭护理与调养
第三章 痛风患者的饮食保健

第九篇 肥胖症
第一章 肥胖症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肥胖症患者的居家细节
第三章 肥胖症患者的居家饮食疗法

第十篇 抑郁症
第一章 抑郁症自我诊断
第二章 抑郁,无所不在
第三章 摆脱抑郁,快乐向前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