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边际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引入主观价值理论,主观价值理论是基于交易过程的理论。正因为如此,新古典经济学的架构也只能围绕交换行为的经济分析展开。而主流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也就不再将生产问题的讨论放在重点位置,转而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作为首要的讨论重点。伴随研究次序的调整,生产过程的经济分析不再是经济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的重点集中于需求与供给如何实现一般均衡的分析。市场的一般均衡成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先决条件。在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均衡框架下,生产理论研究只能被严格地限定在给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上。生产中投入产出分析其实都已经事前给定,并可以恰好满足均衡的要求。否则,如果允许分工和迂回生产这些导致生产“增加”的假设存在,则一般均衡的条件就将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只能选择给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生产函数方法。通过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约束了投入与产出之间不确定的变化。这个学术传统延续至今,近十几年来国内引进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教材也基本都以此为蓝本。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按照需求与供给一般均衡要求构建生产理论,并将其发展成为以分析生产函数性质为目的的理论,还与其产生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许多自然科学初步实现了概念体系化。边际革命后经济学家受到鼓舞,也希望经济学能够迅速通过数学化实现“科学化”。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均衡思路就是物理学均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体现。要满足一般均衡的条件,生产理论提供生产函数必须是可以事前计算确定的。直到20世纪中叶,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分析甚至影响了有关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大讨论。至此,后来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就顺理成章地与生产的投入产出模型接轨了。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指责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空无一物”的生产函数而已。研究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导致新古典生产理论空洞化的原因,早在边际交换价值的理论确定时就已经存在了。当生产理论为一般均衡的存在服务后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将生产作为数学化的技术问题而非经济学问题进行处理。用假定的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替代具体的生产过程分析后,给出一系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具有政策指标意义的研究成果。因此,不论是运输生产还是一般的工业生产都很难直接平移新古典微观的生产理论。因为新古典微观的生产理论首先是满足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均衡需要的生产函数,而不是满足实际产业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生产理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