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荡的悠远历史
古荡地名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古荡地区水荡星罗棋布,河道、溪流、池荡众多,相传古代有人登上老和山往北眺望,见有一荡形若“古”字,故名;另一说东汉时,余杭县令陈浑为免苕溪下游水患,发动民众开挖上下南湖,以蓄洪水,但南漳湖在非洪水泛滥时,储水较少,形成“古荡折而东,先陇秦亭下。渔庄而秋雪,即以营丙舍”的水网地带,村落农舍皆有池荡环之,故名。
其实“古荡”之名,南宋时已见诸记载。南宋成淳四年(1268)的《成淳临安志》卷首《西湖图》上,已出现“古塘桥”(按:塘、荡谐音近意,即古荡桥)的地名。自南宋以至明清,古荡一直属于钱塘县履泰乡古荡村。古荡,原是西溪范围内的一个古村名。明万历《钱塘县志·纪胜》载:“秦亭山,有泉日白兔,其支为黄姑山,有保定庵,有村日古荡,有上下马塍,多艺花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钱塘县曾将西溪地区的税保司设在古荡,时名“古荡关”。
古荡之名由来已久,古荡自然环境亦久闻其名。新中国成立初期,古荡仍是一派平原水网地带的景象,河荡、鱼塘密布,水面占到全部面积的55%以上。从老和山上北望,只见挨个成片的水荡、鱼塘犹似一块块透亮的镜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湖荡间的田垄荡埂上,众多当地特产柿子树,亭立如盖;间有梅竹交融,柽柳斜枝一点缀其间;更有丛丛芦苇,缥缈秋色;两岸密绿中,杂有村落,来往交通皆小舟出没,若非鸡犬相闻,莫知是人烟所在。
拥有大量草木植物和上百种飞禽鱼类的古荡湿地,保持了数百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宜人宜居的生态,不仅为古荡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样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自然美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城市气候的调节起到了大自然“肾”的功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