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假如这不是明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52447
  • 作      者:
    陈骁黎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的机会丛书:假如这不是明朝》有以下三大特点:
  1、对历史进行大胆的重构,假设当时的繁荣一直延续,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成哪一般模样。
  2、彻底颠覆以往所有历史书的模式、口吻、角度,提供给我们充满无限遐想的历史画面,打开了历史的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背后隐藏着这样的重重玄机。
  3、既满足读者“我们祖上也阔过”的可爱心态,又客观生动地讲解了“没有一直阔下去”的原因。对于历史的假设并非意淫,而是反省与检讨。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的机会丛书:假如这不是明朝》所谓“假如”,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假设。中国的古代史无比辉煌,在这期间,拥有着无数能够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机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本书讲述的即是历史给予明朝的机会,以及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
  明朝的经济、科技世界领先,当时已经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萌芽,朱元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朝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明朝的强硬是如何影响后世以及世界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硬汉”轰然倒下?假如明朝避开衰败的原因而一直领先于世界,历史将会被如何改写?本书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带领读者重读明朝,剖析了大明王朝兴盛的历史机遇以及衰败的历史遗憾,是一本有高度、有见地的通俗历史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
    明朝灭亡与宋朝灭亡可以并列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两次巨大的倒退。宋朝当时面对着横扫世界的蒙古骑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还是实力不如人不得不败下阵来。明朝的灭亡却不是这样,而是由无数的意外或者疏忽所累积起来,形成了一个所有人--包括胜利者自己--都感到意外的结局。
    导致明朝灭亡的几大因素,都显得那么滑稽:
    一、后金
    后金崛起于努尔哈赤,大兴于皇太极,几十年争战下来,就算是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们最为志得意满时,也从未想过能够入关夺取整个天下。后金的大汗阿哥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跟明朝和谈然后开始边境贸易,最终入关成功只能说是时也命也,毕竟他们用关宁军为前锋拿下北方,再以南明叛军为前锋拿下江南,基本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
    二、起义军
    明末起义军闹得轰轰烈烈,事实上好多次都危如累卵。可是崇祯皇帝是如此的天真或者说善良,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那些降了叛、叛了降的起义军。张献忠混不下去了就立马投降受招安,然后恢复实力再举叛旗;李自成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18个人并随时可能送命。而更为离谱的是,崇祯帝居然连挖自家祖坟的人都可以原谅,打出招安的旗号--天,你还能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皇帝吗?
    这些还远远不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起义军被打得大败输亏随时可能覆灭的时候,崇祯帝还高举着招安的旗号。而当起义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了有资格一统天下的势力时,他反而不招安了。李自成就很直率地跟崇祯帝说,只要封他做个河南王,那么他就出兵帮朝廷打后金军。这种坐山观虎斗的事情正常人类都不会放过,玉皇大帝还有封齐天大圣的时候呢?可崇祯皇帝偏偏拒绝了,宁可两线作战将最为精锐的部队放在辽东,然后自己吊死在山上,也绝不跟农民军谈和。好吧,我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应该称为骨气还是傻气。
    而起义军中最为强大的一股李自成部,已经打下了北京,眼看就要统一整个天下时,却莫名其妙地一战就输掉了一切--而关键之处在于,这决定李自成命运,同时也决定全天下命运的关键之战打响时,他一半的精锐部队还在山东抢地盘……
    三、南明
    南明为什么没有像南宋一样割据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人接受的不外乎几个原因:国家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于是诸王夺位内耗;党争内耗;军阀割据叛变。
    这里又不得不说到崇祯皇帝,作为天子他认为自己负有守土之责所以坚决不迁都,也不从北京撤退。这姑且可以算得上是气节,他也比史上许多逃跑皇帝强得多。但当大臣建议将太子送到南京时,他却也坚决拒绝了,这简直就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类的思维范畴。自己死也就算了,还非得拉着儿子陪死,于是让国家失去了法定继承人,大臣们也为了拥护哪一个藩王当皇帝内斗不休。
    要知道南京作为明朝开国时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可是花了大力气整修的。终明一朝,就算是首都迁到北京之后,南京作为陪都的地方也从未改变,在这里拥有着一整套的行政班子,就算北京的官员一个都没有逃出来,太子在这里也可以很容易地搭起自己的权力框架--然后凭借江南的富庶,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如果将时间稍稍往前移那么几年,能够让明朝躲过灭亡命运的机会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
    比如说,在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夏言立志收复河套地区,这原本是一件极好的事件,从古至今,自古以来,河套地区就是富饶之地,要不然民间怎么会有这样一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呢?可当时正值奸臣严嵩和夏言斗法斗得最厉害的时候,严嵩无时无刻地想要整死他的对手,于是就诬陷夏言勾结蒙古意图造反。
    夏言乃是明朝难得有战略眼光的文官之一,当时蒙古内部分裂,互相攻杀,鞑靼部可汗主动请降,以河套草原为厚礼。但是明朝却因为政治斗争,而将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拒之门外,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河套地区主要产马,如果明朝当时顺水推舟接下来这块土地,那么当他们面对满清的骑兵时,还会处处受限吗?再者,清兵攻打明朝,主要也是经过蒙古人控制的区域,如果当时明朝获得了河套地区,他们大可在那里培养一支骑兵队伍,即便是清兵来袭,他们也能迅速作出反应。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嘉靖皇帝居然拒绝了,可惜,可惜!
    比如说萨尔浒大战,明朝四路大军全军覆没,满清崛起。关于这场战事,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明朝十万军队,对抗清兵六万军队,不知道当时是谁制定出四路进攻这个愚蠢的战略。十万除以四,每队人马只有区区两万五千名官兵,清军分而拒之,不费吹灰之力。其实自古以来,这分批量的进攻方式就是愚蠢的,因为很少有能够成功的案例,想那一向以武力决胜负的汉武帝第一次和匈奴打仗,也是采取了四路进攻,结果呢?李广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明朝的战斗实力能够和汉武帝时期相比吗?尤其还是明朝末年的战斗实力?所以说,这场战役从开始就决定了明朝会输这个结局。
    明朝当时不缺良将,熊庭弼和孙承宗都是文武双全的将才,可万历皇帝偏偏放着不用。以至让努尔哈赤一战定乾坤,从此和大明朝分庭抗礼。拖欠军饷、战法荒唐、用人不当,三项错误哪怕明朝少犯一个,此战也绝不会大败。满清也不会崛起,可惜,可惜!
    比如说,天启末年,袁崇焕要和满清议和,但是崇祯皇帝就是不让,说什么祖训难为、保持气节之类的话。不可否认,说到议和,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涌现出懦弱、耻辱之类的词汇,可实际上,议和不等于是丧权辱国,这在历史之中有太多的例子了。
    比如汉高祖和匈奴和亲,唐太宗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宋真宗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从条约本身来看,全部都是丧权辱国的约定,不是赔款,就是和亲,如果按照明朝祖训上说,这都是国家的叛徒。可是历史上如何呢?他们正是从这些条约中获得了难能可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或者是发愤图强培养军队战斗力,或者是想尽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裕,有了哪一条,都能够扭转自己的局势。
    然而,崇祯皇帝死死抱着自己的气节,一听议和就暴跳如雷,仿佛议和就是卖了祖宗的万里江山。事实上当时与满清议和,对明朝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弊。当时明朝国内朝政腐败,关中连年饥荒,民变四起。明朝军队忽发于关中,忽调往辽东,两线作战自顾不暇,明朝太需要充足的时间去整顿内部、安抚民众恢复生产了。暂时的退让以积蓄实力有何不可?
    况且当时的满清对中原江山还不敢存非分之想,一没敢向明朝要公主来和亲,二没敢称皇上,条约里甚至连独立都不敢提,只希望明朝皇帝封其一个爵位,与明朝诸侯王平级而已。这种条约既不破财又不伤面子,损失比汉朝的和亲要少得多。更何况一旦条约订立,满清与明朝就可进入相持阶段,明朝有充足的时间和国力来准备收复辽东,而以满清的人口和国力,是无论如何也拖不过明朝的。只要明朝皇帝有收复山河的决心,女真人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可偏偏明朝皇帝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架势,真是慷慨忠烈的荒唐之举。此后,李自成起义,明朝军队内忧外患,两线作战,终于导致了国家灭亡的下场。
    这么多的如果只要有任何一条成立,明朝就不会亡,至少不会亡得这么快。而满清也绝对不可能建立起一统全国的政权。
    继续抛开历史,如果明朝没有灭亡,而是躲过了这一次危机,那又会怎样呢?
    首先不会再出现那么多血腥的文字狱使整个国家进入一种思想被禁锢的状态,而明朝对于火器的利用与崇拜更是清兵所根本无法比拟的--清兵认为弓箭与战马是他们最值得依赖的武器,而明朝人与我们一样喜欢火枪……
    其次,政治上不会倒退得如此彻底。如同前文所说,明朝已经开始了原始版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国家的运转变得更为流畅与高效。到了清王朝时则又变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类似于秦汉时期--中间两千年的发展成果被全部磨去。
    最后,对科技、文化的破坏也不会大至无可挽回的程度。明清都曾修书,《永乐大典》成为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百科全书之一,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对自己五千年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而《四库全书》与其说是修书还不如说是毁书,其中存书共3475部,79070卷,而存目销毁(即保存一个书名而内容销毁)的书共6766部,93556卷。连书名都无法保存下来的,不计其数。
    没有了这些触目惊心的破坏,当西方的先进文化传到中国的时候,明朝的皇帝会更容易接纳,而开放的民间风气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西方的科技,而不是仅仅将其当成逗皇帝开心的玩具。甚至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不会因为外来力量的强力破坏而中断,在其平稳发展中只要稍微加以刺激,则很可能飞速进步。
    至于其他的,前面的一些章节已经说得很清楚,此处不再赘述。
    历史曾经给了我们很多次机会,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都没有抓住;历史还将再给我们机会,这一次,我们能抓住吗?谁也不知道。
    我们只希望当必须要做出这样那样的决定时,能够说“是”或者“否”的人,能够慎重,再慎重一点,毕竟他们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影响到百年国运。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你相信这是明朝吗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科技腾飞,火器装备
郑和下西洋
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繁荣的经济贸易

第二章  同时期的欧洲
中世纪的黑暗
恐怖的瘟疫
疯狂的大航海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三章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大航海时代,我们依然领先
科技总结,意味着即将飞跃
张居正改革,富国强军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第四章  天命,还是巧合
离资本主义永远只差一步
夭折的航海运动
农业文明的全面衰退
内忧与外患同时出现
崇祯的偏执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明朝之后再无华夏

第五章  如果,一切可以选择
如果,张居正延寿十年
如果,明朝没有禁海
如果,没有小冰河时期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