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个道理的,不仅有袁世凯。像杨度、严复这样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儒,当时也全力支持袁世凯建立“中华帝国”。
这些人的政治智慧和满腹经纶,都栽倒在一个简单的道理面前:民国的建立,已经让中国人爱上了“平等”。尤其是当时占据民国要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他们不希望再有人君临天下,自己重新沦为打工仔,沦为皇权的奴才。这种观念甚至不需要后来的五四运动那样的启蒙宣传。要让刚刚摆脱帝制的中国人对袁世凯三叩九拜,连袁世凯手下的爱将也难以接受,所以冯国璋、段祺瑞纷纷倒戈。通过设置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打通国家与民众的联系,而将官僚和地方精英当作皇帝的代理人,这种“唯建皇极,经纬天地”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崩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中国的政治体系有如此冲击力的,正是“民国”体制背后的“平等”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或许潮涨潮落,中国人的自由或许时多时少,但“平等”这个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和制度却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衡量一个现代社会是否在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标杆,大概就是平等的程度。托克维尔在回顾西欧历史的时候,有点儿夸张地说,“在过去的七百年里,没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动平等”。把这句话套用到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去,或许更加贴切。
这里所说的“平等”,首先当然是“身份平等”的观念。与经济平等的观念不同,“身份平等”对政治秩序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如卢梭所言,“个人的身份是其他各种不平等的根源,财富则是最后的一个”。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和广大农民也有“均贫富”这样的经济平等思想,但历来农民起义的结果,大不了只是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体系。当陈胜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他想的是“兄弟们也可以当王侯将相”,而不是“谁也别当王侯将相”。而袁世凯的失败给人的教训却是:谁也别再想当中国的皇帝了。
不可否认,这个“身份平等”的理想来自西方。中国的先贤,像墨子,虽然也有过“爱无差等”的念头,但两千年的帝制传统,早已将这些念头完全打消了。是“船坚炮利”的西方,将“平等”的念头又重新植入了中国人的头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