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世中国的儒学与儒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7349
  • 作      者:
    田文军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田文军,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理事。1994年曾在日本创价大学文学部研修。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使他在中国辩证法史、宋明哲学、冯友兰哲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多种认识成果,主要著作有《冯友兰与新理学》、《冯友兰新理学研究》、《现代新儒家学案——冯友兰学案》、《冯友兰传》、《中国辩证法史》等,并先后参与多种学术著作的编撰工作,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动态》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近年主持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武汉大学科研课题,目前正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世中国的儒学与儒家》是作者有关近世中国儒学与儒家的研究成果。其中,“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从德性的层面与规范的层面分别解析早期儒家的“仁”说,认为“仁”范畴不仅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德性,同时也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行为的基本规范,集中体现了儒学的理论特色与现代价值;“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与中国近世哲学的发展”从辩证法史的角度研究宋代儒学,作者对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独到的考察与辨析;“陈黻宸与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萧萐父与中国哲学史学”等则是作者近年从事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的阶段性认识成果;“中国现代哲学主题刍议”肯定辨析事物的共殊是中国现代哲学转型与建构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作者认为对共殊问题的探讨关系到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发展,当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讨与论释对这一哲学课题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即将是新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开始。其他篇目,或标志作者对冯友兰哲、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或表明作者对帛简文献的具体研探,或记录作者的读书心得,视域不一,但文字清新,理趣兼具,都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思想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周敦颐利用《老子》的“无极”概念与《易传》的“太极”概念,肯定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演化过程。在周敦颐看来,宇宙的演化始于“无极”。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这叫做“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者叫做“太极本无极”。(《太极图说》)在周敦颐的哲学中,“无极”这一概念,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表示属性的概念。《老子》中曾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二十八章、第一章)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无极”即“无”,亦即“先天地生”的“道”。这样的“无”或“道”,乃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其对立面为“有”。周敦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沿用道家的“无极”概念的。这样的“无极”是既没有外在形态,也不具备任何内在规定的宇宙本体。关于“太极”,《易传》中的说法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唐以来不少哲学家将“太极”理解为至高无上,肯定其为万物之本始。周敦颐肯定“无极”产生“太极”,“太”不等于“无”,“太极”已不是无“极”,而是有“极”。这种规定使“太极”成了最原初的存在物,它是物质性的实体,与“无极”有别。“无极”是“太极”的本源,“无极”产生“太极”,这便是周敦颐认定的宇宙演化的第一步。
    ……
展开
目录
上篇
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简论早期儒家的“仁”说及其现代价值
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
刘秀思想简论
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与中国近世哲学的发展
“新民”与强国——严复、梁启超“新民”学说评析
咸与维新之梦幻——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潮
关于“武汉城市精神”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哲学主题刍议——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思考
陈黻宸与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近思录·道体》解读
萧萐父先生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
民族主义与文化复兴
中篇
冯友兰文化类型说刍议
旧邦新命,真火无疆——冯友兰先生学思历程片论
写在冯友兰先生逝世一年后
——关于冯友兰思想研究的几点感想
冯友兰文化观刍议
写在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冯友兰与西南联大
冯友兰与抗战文化
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论比较中西哲学
“吹尽狂沙始到金——记哲学史家萧萐父的学术耕耘
“世纪桥头有所思——访萧萐父教授
锦里人文风教永,诗情哲慧两交辉——萧萐父教授学术生涯掠影
下篇
“更新而趋时”、“谢故以生新”
“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学术讨论会综述
朱熹理欲观评析述要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实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
千淘万漉,吹沙觅金
心河之水长流
“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
“无边光景一时新”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序
漫话读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