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现状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建设特点体现在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经济效益明显、资产非流动性等。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自此,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达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经营与管理的重要依托——高速公路公司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高速公路进行积极有效的财务管理,实现筹融资的多元化,合理科学地运用资金,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体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区别,在政府部门与高速公路公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财务管理体制问题。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交通厅负责筹融资,实行统贷统还,规划指导发展;高速公路管理局(集团公司)负责高速公路的建设、经营与管理,施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各高速公路管理处负责辖区内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通行费收取和道路养护。整个财务管理体系在现金流上施行收支两条线。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起步较晚,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的情况亦各不相同,管理目标定位不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造成管理体制多样、会计核算办法不同,收费管理模式各异、收费标准不一等等。所以,从全国范围看,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还未形成统一认识,与之相应的运营财务管理也没能发挥其财务运用、分析、决策等职能作用。
3.3.2我国高速公路运营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不强、法制不够健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在迅速增加,但由于未能将营运管理提到足够的认识高度,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建设、轻管理”思想的影响,造成管理滞后。
虽然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完整全面性的高速公路管理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只有部分和地方上制定的一些规范性条例。造成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缺乏权威的法律、法规指引,行业管理无统一标准,给企业效益评价和运营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
2、整体效益不高
高速公路是一项耗资巨大、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大、收益周期较长的基础建设工程。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庞大,投入运营后其营运成本高昂,通常占同期收入的30%左右,企业负债率高,利息负担重,还贷金额大,养护成本和管理费用支出大。建成投入运营后,实际通行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私人轿车通行量未形成一定的规模,通行费收入与交通量预测值相差较大,造成整体经济效益不佳。
3、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高速公路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全面的检查一般1年才能进行一次,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专项资金的检查虽然频繁,但检查缺少系统性或者只注意某一方面,并且检查大多偏重于结果合规性的审查,多为对专项资金的专项检查,疏于对操作流程合理性的检查,忽视检查工作的全面性。在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方面,高速公路集中核算制度对规范会计行为,严肃财经纪律,整顿会计工作的混乱局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对高速公路集中核算的运行程序和制度设计进行了认真考察,从中发现,由于没有总账控制,专项检查一般只查单据和账户,不重视对资金的核查,并且,在权责分布和管理控制的要点上,过分侧重于效率目标,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强调的多,而对资金安全目标没有引起重视。如何保障集中核算资金的安全,在关键岗位和环节上,高速公路没有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和严格的制度约束。
4、高速公路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在编制高速公路年度综合预算时,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确定客观因素的影响,受管理部门以年终考核预算总体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年度预算较保守,预算控制的具体指标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在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方面须加强。业务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交流的隔阂也造成预算“不准”,执行困难。
5、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高速公路管理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会计人员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及管理水平,因而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能够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还要求能够较好的协调各种关系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由于当前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大部分的财务工作将资金的收支、会计的报表作为主要的任务,而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盈亏分析和成本核算较少(杨虎山,2009)。此外,高速公路系统目前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得人员管理方面缺乏稳定性,进而致使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扎实,使得财务管理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给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留下了管理空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