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极地战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62697
  • 作      者:
    (英)克里斯·曼(Chris Mann),(瑞)克里斯特·乔根森(Christer Jorgensen)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展开了诸多军事行动。由克里斯·曼、克里斯特·乔根森编著的这本《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为我们介绍的是发生在挪威、芬兰与苏联这三个极地国家的军事行动,包括:1939-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1940年德军入侵挪威,德军企图攻占莫曼斯克的军事行动,以及德军攻击盟国北极运输船团的战役等。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克里斯·曼,是英国苏里大学及伦敦大学学院的《欧洲史》讲师,著有《德国纳粹党卫军“骷髅”师》,还与马修·休斯合著有《T-34坦克》、《豹式坦克》和《装甲掷弹兵战术》等书。

  克里斯特·乔根森(ChristerJorgensen),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1805-1809年间的英国-瑞典同盟。他是百科全书军事条目正文的作者,著有《20世纪的战车》(TanksintheTwentiethCentury)一书。目前定居于瑞典。

  于仓和,台北人,1980年生,先后就读辅仁大学德文系与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译有《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列宁格勒战役》、《篱墙之战》、《极地战争》、《二次大战的德国伞兵》、《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二次大战的德国空军》、《纳尔逊和他的无敌征战》与《野蛮恶毒的维京人》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由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和德、苏军事的专家克里斯·曼、克里斯特·乔根森执笔,详细地描述了1939-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1940年德军入侵挪威,以及德军企图攻占莫曼斯克的军事行动,并对德军攻击盟国北极运输船团的战役进行总览。关于战争是如何在极北区域进行及其对德国战略的影响等议题,《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是一本开创性的专著。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约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图(许多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还有大量双方投入兵力、武器装备及损失的对比数字,加之对战役进程的详细描述,使这本书看起来就像一部描述极地战争的“纪录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11月30日降临斯堪的纳维亚。芬兰如同她的邻居挪威和瑞典,于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采取中立政策,但欧洲的独裁者们却没把她的宣布中立放在眼里。苏联入侵芬兰是德国外交政策的直接后果,若没有1939年8月《莫洛托夫一李宾特洛普条约》(MolotovRibbentropPact)当中的德国不介入保证,斯大林(Stalin)不可能对芬兰采取行动。但德国与芬兰有长久的关系,且一旦苏联获胜,将明显改变波罗的海地区的权力平衡,甚至可能威胁瑞典对德国的铁矿供应,让西方盟国(英国和法国)有机会涉足斯堪的纳维亚事务。希特勒让斯大林在芬兰自由行动的理由,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斯大林让希特勒在西方自由行动。德国人在冬季战争中维持漠不关心的中立,但他们却对红军的表现深感兴趣,而他们对红军表现的分析将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由德芬关系的背景来看,德国人的态度稍显怪异。德国与芬兰的军事关系可以回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其结果是建立了芬兰军方和德国军方间的重要联系。
  自1809年以来,芬兰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刚开始时拥有极大的自治权,但在20世纪初期俄国当局把芬兰俄罗斯化的企图引发众怒,所以当1917年11月彼得格勒(Petrograd)的布尔什维克政变推翻临时政府后,芬兰领导阶层便看到国家独立的契机。1917年12月4日,培尔·阿尔宾·斯文胡福德(PehrAlbinSvinhufvud)向埃度斯昆塔(Eduskunta),也就是芬兰国会提交了之后被称为《独立宣言》的法案,并在两天后获得通过。
  新政府主要关切的是芬兰独立能够在外交上获得承认。德国人在1916—1917年对俄罗斯的作战持续获得成功,热衷于培养俄罗斯帝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团体,进而侵蚀其作战能力,因此德国人赞同芬兰的行动,芬兰人也急切地需要德国人援助。然而就算是德国人也不愿意在俄罗斯之前承认芬兰,而芬兰的邻国瑞典和剩下的西欧国家则一致赞成。德国因此坚持芬兰与列宁(Lenin)在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接触,显然因为这是当时俄罗斯唯一堪称中央政权的政府。德国人在那时的确也正与布尔什维克政府谈判,以求俄罗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个由芬兰社会党人组成的代表团在12月27日会见列宁,列宁答应承认芬兰的独立,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次日原则上准许他的决定。列宁所持的理由是芬兰随后也会爆发革命,而战争人民委员里昂·托洛茨基(LeonTrotsky)则劝告他们迅速行动以夺取政权。芬兰政府同样被告知布尔什维克将接受芬兰独立,而由斯文胡福德为首的一个代表团,也在12月31日受到列宁的欢迎。结果中央委员会在1918年1月4日正式批准同意芬兰独立。列宁被迫与芬兰资本家政府周旋,因为芬兰社会主义分子对独立也有类似的看法。
  列宁全心全意希望能够立即与芬兰的工人政府沟通,但无疑地其早晚将要求结盟,成为新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曾鼓吹芬兰人迫切需要独立,但直到1918年1月6日才由官方正式承认。德国的战略将芬兰的领土设定用来进一步孤立俄罗斯,无疑地这也将会是一个有利的交易机会。法国已在两天前承认芬兰独立,极度渴望这个新国家不要受到德国人控制。然而法国与东北方的波罗的海地区可说是完全隔绝,因此对于维护芬兰独立没什么太大用处。因此,既单纯又明了,限于地理条件,芬兰政府应该转向谁就可想而知了。
  芬兰人虽然为了独立的渴望而团结一致,但对芬兰的未来却不是那么志同道合,芬兰资本家政府和左派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此时这个国家已饱尝罢工和骚乱的痛苦,芬兰国会因而授予政府全权建立一支陆军以恢复秩序。
  此举被芬兰工人运动视为直接挑战,并促使左派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密切结合在一起。双方都迅速发展武装。左派民兵单位赤卫队(RedGuards)于维普里(Viipuri)与彼得格勒间进行军火走私,导致1月19日在卡瑞利亚地峡(KarelianIsthmus)的全面冲突,战斗随即扩大。1月27日至28日,赤卫队攻占赫尔辛基(Helsinki),而政府单位设法逃至瓦萨(Vaasa),并在奥斯卓博斯尼亚(Ostrobothnia)的白军——也就是政府军——心脏地区建立临时政府。
  芬兰内战芬兰内战是一场战线式的传统攻势战争。白军占据芬兰北部、奥斯卓博斯尼亚与卡瑞利亚,而赤卫队则控制大部分主要城市、工业中心和南部地区,该国大致上被一条从博斯尼亚湾(GulfofBothnia)至拉多加湖(Ladoga)的线分成两半。尽管估计数字有些许误差,双方兵力规模势均力敌,约各有7万名战斗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赤卫队的训练、装备和领导均不足,虽然有俄军部队驻留在芬兰,但并未全力支援,因此很难说是占有优势,作为装备的来源会更好。白军在训练和装备方面也有类似的缺陷,而领导阶层的素质也不稳定,然而他们由一群受过帝俄陆军训练的芬兰军官与瑞典志愿人员指挥,并由一位曾在帝俄陆军中服役、很可能是芬兰内战中最有能力的将领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汉(CarlGustafMannerheim)领导。白军最精锐的单位是第27轻步兵(Jager)营。作为芬兰独立运动的一部分,有一些芬兰志愿人员在德国当局的特别安排下,于德国的罗克史泰德(Lockstedt)接受军事训练。芬兰志愿人员数目日渐增多,因此在1916年5月时组建了一个轻步兵营,成为德意志帝国陆军的一部分,并在1916一1917年时在库尔兰(Kurland)地区对帝俄陆军作战。不过随着芬兰的情势恶化,该单位动身返国,于1918年2月在瓦萨登陆,曼纳汉立即解散该单位,指派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为训练陆军的工作干部。
  虽然曼纳汉在战役初期取得成功,但战争却因为德国介入而缩短,他本人也觉得此举不必要也不受欢迎。他承认德国的介入可以拯救更多生命,但深信此举将有害于芬兰独立的成就,因此刺激他尽可能迅速推进。2月初,两位白军政府官员在没有正式批准的情形下,前往柏林(Berlin)要求德国提供军事协助。一周后,德国宣布同意芬兰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同意支援芬兰。在听到这则消息时,曼纳汉威胁着要辞职,白军政府则发现自己被迫签署三项不利的协定,而有点不知所措:一是芬兰在没有德国同意下不得与其他国家交涉的和平条约,二是给予德国经济上优先权的贸易及海事协定,三是芬兰保证将会支付德国军事介入的所有花费。即使在1918年,芬兰也明白德国的援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但由于政府已经接受,曼纳汉也只能“默默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德军的主力部队是由吕迪格尔·冯·戈兹(RiidigervonderGoltz)将军指挥之波罗的海师,共约有1.1万人,于1918年4月3日登陆芬兰,4天后又有另外3000人抵达。赫尔辛基旋即被攻占,而赤卫队手中的最后一个主要城市也在4月26日陷落,而最后的赤卫队部队也于5月中旬在卡瑞利亚地峡投降。
  曼纳汉将卡瑞利亚上的芬俄边界向东推移,而在国境上与布尔什维克俄军的非正式战斗将从1918年开始,经过1919年一直持续到1920年。然而芬兰与德国的关系以及德国对北方的明显野心,将对芬兰与西方盟国之往来有不可等闲视之的影响。德国以提供协助攻占卡瑞利亚剩余地区为条件,施压芬兰协助德国攻打位于莫曼斯克的英军基地[芬军与英军已在佩特撒摩(Petsamo)爆发冲突]。更进一步来说,芬兰与德国签订的这些条约不仅将这个年轻国家置于德国的资助下,它们也提供了德国经济渗透、实际上将芬兰转变成德国殖民地的可能性。芬兰人也同意选出一位德国亲王为国王。不可避免地,德国的影响力深入军事事务,政府于1918年5月指示曼纳汉,陆军应由德军军官依照德式路线进行改革,基本上就是把芬兰的防卫责任拱手交给德国。曼纳汉随即辞职。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德国、芬兰与冬季战争
第二章 入侵挪威
第三章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冒险
第四章 冰冻前线上的僵局
第五章 北极运输船团之战
第六章 红色风暴:斯大林的复仇
第七章 占领的代价
结论 希特勒的极地战争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