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情年报(2015)》:
王永民:去中国化与“汉字危机”
(摘自:求是网,1月8日)
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难学难认很有局限性”的文字,限制住了中国人的思维,尤其是科学抽象能力。甚至一些“去汉字化”人士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与国际接轨,汉字仍然是“绊脚石”或者“包袱”。对此,王码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认为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人自我矮化的“汉字落后论”观点,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缺乏民族气节和自信心的表现。王永民认为,要克服“去汉字化”的倾向,最重要的是要从爱祖国爱中华出发,从意识形态人手,从理论上和思想上,抵制长期泛滥的“汉字落后论”和“去汉字化”思潮,要强调“爱汉字就是爱中华”,要让颂扬汉字、研究汉字、学用汉字成为新风时尚,让源于崇洋媚外的“汉字落后论”及“去汉字化”没有市场。
汉字繁简争论:眼光应向前看
(摘自:光明日报,1月28日,作者:靳晓燕李达)
2014年11月18日,《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在京发布。技术,可以让繁体字、简体字的转换不再是难事,精确度也一再提高,但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争论,却不曾停息。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认为:“繁简之论,之所以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背后的因素是新时代的文化身份焦虑。现在,中国正在逐渐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阴影,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当然格外引发关注。民情须知、民气可用,我们应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来探索一下:汉字与科技发展、汉字与英文西班牙文的国际竞争、汉字的推广等相关问题,不要继续斗嘴。”设书写日以留住汉字文化
(摘自:新华网,1月30日,作者:何勇海)
目前,北京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普遍出现“荒漠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笔顺不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等。在23日召开的北京“两会”上,有委员针对这一现象,提议设立首都“汉字书写日”。当我们纷纷习惯在电脑或手机上用拼音或五笔拼写汉字而非书写汉字,汉字书写水平就会整体下滑,汉字文化就会面临传承危机。
有识之士建议设立“汉字书写日”,倡导全民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不打拼音,手写汉字。相关部门不妨开门纳谏,从善如流,并付诸行动。应对汉字危机,是全民族、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工作。98种甲骨“羊”文字郑州展出形态各异
(摘自:中国新闻网,2月15日,作者:门杰丹)
由安阳殷都文化艺术院主办的98种不同写法的甲骨“羊”文字巡展在郑州街头展出,众多市民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被人类造字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深深震撼。
“我在多年的研究和收集中发现,甲骨文中‘羊’字有98种不同写法,甲骨文拓片中有16片有关羊的记载,可见,羊在35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羊’字从甲骨文简化而来,是象形文字,仅《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就多达204个,充分说明,‘羊’字对先民生活影响的巨大,羊文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韩书清介绍说。羊背后的知识、故事十分丰富,它承载艺术,代表美丽,孕育文化,体现正义,象征安泰。
汉字有必要继续简化吗?
(摘自:每日商报,2月17日,作者:岑荣)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溯源表示,汉字还有继续简化空间。那么汉字是否需要进一步简化呢?这里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来自文化的,简化字是否会丢弃文化中的重要信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很多简化字包含的文化含义已经丢失了,比如我们常说的“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面无麦”。另一个方面的考量就是效率。简化汉字的动机无非是提高效率,然而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反而降低效率。当我们日常的书写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输入后,汉字的简单和繁琐并不成为问题,简化,并不能提高速度。另外,当改变汉字时,整个庞大的体系,标牌、标记、牌匾等都需要更改,涉及的方方面面远远超过想象。冯骥才称议政要有言有诤5委员激烈交锋讨论繁体字
(摘自:长江日报,3月5日,作者:蔡木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