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419808
  • 作      者:
    居峰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站在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的深层互动,并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书的研究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即从什么角度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探索和回答?并力争从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统一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辩证统一出发,来研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何以可能”等问题,以揭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即面向新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在主体间性的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设计,或者说应当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交往和交往品质、政治觉悟和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向更高层次跃进。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受教育者主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当作主体,因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主动者,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是受动者,因而就是当然的客体。这一认识将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简单看作是被改造的过程。实则不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没有结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用下的外化一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绝不是教育者传授什么,就被动地全盘照单接收,而是自觉的、能动的有选择地摄取。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受教育者接受时主动摄取的证明,“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是以以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他会根据已形成的观念体系去分析、整合新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同样是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政治集团对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目标、内容、原则的确立,受制于教育者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体现于受教育者能否有效地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积极反应、选择、整合,使之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释义
一、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一)主体
(二)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二、主体间性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何为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借鉴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分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性
(五)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一)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解释
(二)主体间性的解释学理解
(三)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义生存论阐释
(四)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
(五)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二、交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读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石
四、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一)社会学的理论参照
(二)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
一、关系中的人
(一)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二)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形态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的共生性关系基础上
二、对话与理解
(一)对话
(二)理解
三、交往实践
(一)交往实践的含义
(二)交往实践的辩证逻辑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

第四章 高校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考察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素关系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向
(一)从重“规范”灌输转向以“人”为本
(二)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
(三)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特征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
(三)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五)新媒体时代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障碍
(六)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二)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
(四)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五)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因素
(六)新媒体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二)塑造具有主体问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二、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生活世界原则
(三)主体问性原则
(四)交往理性原则
(五)互动共赢原则
三、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一)树立平等交往意识
(二)树立交互主体意识
(三)树立包容理解意识
四、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保留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二)处理好交往与灌输的关系

第七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
(二)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构建机制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
(一)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状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