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蒋氏中学基础国文三种.章与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3734
  • 作      者:
    蒋伯潜, 蒋祖怡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推荐】父子联袂,抗战期间写就,直面时代的文学作品;
  名师品位,凝聚国学功力与教学经验,见解独到的三部曲国语教学小说。
  1940年初版,2015年新印,70年恍如瞬间;
  简体字录排,经典重版,再现民国教育史被遗忘的一页!

展开
作者简介
  蒋伯潜(1892—1956),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浙江省一代名师,著述颇丰,代表作为《十三经概论》。蒋祖怡(1913—1992),蒋伯潜之子,著名学者,教育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著述甚富。
展开
内容介绍
  《章与句》是抗战爆发后蒋伯潜、蒋祖怡父子在寓居上海期间,积其多年从事中学国文教学的经验写就的介绍基础语文知识的三部小说之一,1940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书中描写的是流落上海的国文教师李亦平和他的学生章明、陈祖平等,时间背景为1940年前;其中主要讲述了讲了句的构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文章的结构,开端和结尾,记述和描写,思想与想象等。这部小说在讲述这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也常常有一些作者独到的见解;书中对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很好的描写,对书中人物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以及他们对社会、时局的议论也写得很真切。本书适合现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欣赏。
展开
精彩书评
  ★“《字与词》《章与句》《体裁与风格》是基础的语文知识。书中在讲述这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也常常有一些作者独到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书中,这些语文知识的讲授对象是初中学生;照现在学生的程度,大约是高中学生阅读比较合适。
  “这三本书都是用小说的体裁写的。书中对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很好的描写,对书中人物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以及他们对社会、时局的议论也写得很真切。在周伯臧和尹莘耜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蒋伯潜的影子。这些都是研究民国时期教育史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蒋绍愚(蔣祖怡之子、蒋伯潜之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章与句》试读
  16重阳的故事
  重阳正是星期二的那一天。
  院子里供着许多菊花,在校门旁边的石级上一直排列进来,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种子,但也非常可爱,远看来像一堆堆的白雪,又像一丛棉絮。那些喜欢闹的小学生们有的在偷偷地弄那些花瓣,摘下来放在衣袋里玩,看见先生们过来,飞快地又逃走了。
  夜后,天色渐渐阴沉起来,像要下雨的样子。三年级同学们嚷着要学校里放半天假。在昨天,已闹得满城风雨了,是为了重阳要登高,要学校里停课一天去远足,但是校长不答应。于是有的就造谣在哄别的同学,弄得大家不安。秋二年级也是如此,今天上第一课算术,又是比较困难的功课,大家在教室里瞎吵。算术教师孙先生阻止不住,骂了半个多钟头,但是下课以后,有的同学还在嚷:“放假!”
  虽则半天已经过了,但是有的同学切望放假的心还没有死。大家站在露天的檐下乱谈,他们的心早已飞到高山上去登高了。
  章明独自一个人在菊花旁呆立,他比较能克制自己,但看到同学们的纷扰,也有些觉到心绪不宁。他踱出教室来,来看看菊花,念着“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诗句,不觉又有些黯然了。
  他觉着后面有人蒙住了他的眼。
  “祖平!”他摸摸后边的人的手,又知道自己猜错了,“不,是嘉淦!”
  “哈哈,对了,”钱嘉淦放了手,拍拍他的膀子说,“你为什么在这儿发呆?”
  “教室里闹得很。”章明随便回答。
  “照理,重阳是应该让我们去登登高的,一年一度的良辰佳节。”他同情三年级同学向校方的要求。
  “但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上哪儿去登高呢?”
  钱嘉淦倒被这句话怔住了,半晌没有回答。赵云峰走了过来,听见了他们的话,便插嘴道:
  “上大新公司屋顶花园不是登高吗?”
  “这又有什么意思?怪烦腻的!”嘉淦现在又赞成章明的话了。他穿了一件新的夹制服,举止有些不大自然。
  “下午又要上两课,真麻烦!”赵云峰对上课总有些不大高兴。他想了一想,又突然说:“下午第一课是国文呢。”好像国文课有新希望给他似的。
  “明天大概又要作文了。”嘉淦说,他对着章明,“你的作文为什么总是这样流利的?”
  章明谦虚地摇摇头:“有什么?大家不是一样的吗?”
  赵云峰拉拉章明和钱嘉淦的手:“咱们早些回教室去,快上课了——我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的学校怕不久就要关门了。”他的话声浪很低,像怕别人听到。
  “为什么?”他们两个吃惊地问。
  “上海局势变了。怕不久有什么压迫会来的。我有一个亲戚告诉我,下学期学校怕成问题了。”他又低低地说。
  “那么我们读书又将中断,咳,为什么这样不幸?在这时代中做人是苦恼的。”章明很忧虑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加在他的身上来,近年来他已变得更懂事了。
  “是的,三年级的英文教师沈先生也是这么说的。”钱嘉淦证明赵云峰的话是有充分根据的。
  他们默默地走,各人心里起了一种不可名言的纳闷。尤其是章明,他吃过苦,他知道了失学的苦痛。一路上三年级同学还在咒骂学校措置的不妥当,也有的在想对付学校的办法,二年级同学也在附和着。
  他们走进教室,教室里的人少了一半,据说这一半中的一半已经请假跟父亲或亲戚去上游艺场了。还有许多人还在教室外边纷纷议论呢。
  他们在位置上坐下来,没有说话,静静地在思索。
  祖平气嘘嘘地从外边夹着书包进来了,一直走到章明的前面,“我以为又要迟到了,家里中饭在请客,真麻烦,爸爸一定要我陪客人,我吃了半碗饭就走了。——还没有吃饱呢!”
  章明抬起愁苦的脸来:“你们是幸福的!”
  打了预备钟,外边的同学都进来了,教室里又嘈杂起来,一直到李先生进来,还没有停止。
  李先生还不曾点名,教室里还是乱哄哄地,李先生故意提高了喉音问:
  “上课了没有?”
  “上课了。”大家回答,嘈杂声终止了。
  “李先生,今天为什么不放假?今天是重阳。”一个惯于顽皮的郑定功立起来,大声地,态度有些倔强。
  “这问题吗?应该是我来问你的。”李先生从容地答。大家有些诧异起来。
  “因为你们是出钱来求得知识的,我是以知识灌输给你们向你们要钱的,譬如做生意,我是开店的,你们是主顾,这东西要不要买,应该由主顾来说,做生意的人不好勉强主顾。”大家都笑了起来,李先生又转变了脸色严厉地:“你不愿意念书,你尽可以休学,也可以告假。学校里是没有理由随便荒废你们的学业的。在这时代中读书不是容易的事。——你刚才的态度太不像话了。学生对教师应该敬爱,教师不是学生的仇敌而是学生的恩人,你知道吗?连这点都分别不清楚,亏你做中学二年级的学生!”
  大家默默地不作声,李先生也不讲话,教室里是静静的。
  不久,李先生又换了和蔼的脸色,又开始讲下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叫‘重阳’?中国的习俗,每一个佳节总是月数和日数相等的那一天。如一月一日是‘元旦’,二月二日是‘花朝’,‘花朝’是百花生日的意思。三月三日是古代出游的日子,杜甫诗上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道上多丽人。’这便是一个证据。《荆楚岁时记》中也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为流杯曲水之饮。五月五日为‘端午’,又称‘重五’,是‘双五’的意思。这日子是屈原自沉汨罗的纪念日,也是曹娥殉父的日子。齐国孟尝君田文也是这一天生的。七月七日是‘七夕’,织女渡河的故事见于《续齐谐记》。《淮南子》上也说:‘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九月九日便是重阳了。
  “‘重阳’的所由得名,是因为九月九日的关系,所以又称‘重九’,‘重九’为什么叫‘重阳’呢?曹丕曾经解释过。”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故称曰重阳。
  “在古代,依《易经》上的说法,‘九’数是属于‘阳’的。因此便称作‘重阳’了。
  “那么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原来从前有一个故事。《续齐谐记》上说:晋朝汝南地方,有一人叫桓景,他跟费长房读书——费长房是一个善于研究《易经》及五行的人——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里将降临一种火灾祸,你赶快叫家里的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盛了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那么此祸可免。’桓景很相信他老师的话,照样做了。等到傍晚回家,家里的鸡犬一时突然都死了。因此后来的人便以此作惯例,每逢这一日,便去登高吃菊花酒了。其实这不过是相传下来的神话,而后人却变成一种风俗。照理,秋天是天高气爽,登高可以望远,很有趣味,却不定要在重阳的。一年之中出游的佳日,只是春秋两季。春天百花齐开,所以可以在平地上、池沼边去散步,所以俗话有‘踏青’之说。秋天登高,也是和春天踏青同样的意思。
  “但是,为什么这一天要喝菊花酒呢?菊花酒真的能避灾吗?这也不过是一种迷信。因为菊花,照药书上说可以‘辅体延年’,因此人们替它起了一个雅名叫作‘传延年’。人们吃菊花酒,和新年吃桂圆一样,是吉利的意思。我们有科学头脑的人,不应相信它。”
  李先生的话停住了,大家忘了放假的问题,希望他再说下去。
  “此外,关于重阳的故事很多,我昨天翻了一翻书,觉得很有趣,让我再说下去!
  “宋朝有个诗人叫潘大临,家里很穷。重阳将近,他的朋友谢无逸问他近来有没有好诗?他说:‘昨天我卧在床上,听到风雨搅林之声,于是便作出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租的差人来了,诗兴被他打断,于是便只此一句。这句诗,后来差不多每人都知道是一句名句,而且重阳将近,的确常常有风雨的。足见从前诗人作诗的不容易了。宋代作诗的人,有两个代表,一个是秦观,他的文思很快;一个是陈无已,他作诗,先走到家里,蒙头而卧,不许屋子里有一些声音,所以每当他作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带了小孩和猫狗一齐到邻家去。所以后来有人批评他们道:‘闭门觅句陈无已,对答挥毫秦少游。’像这种苦吟的诗人,正如贾岛所说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了。”
  同学们都哄笑了起来。
  “重阳古代人的风俗,有所谓‘重阳糕’,这风气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还留存着。《岁时记》上说:‘重阳糕是枣子做的,或者加上栗子。’而且外面还加上许多花纹。《梦华录》里说:
  重九以粉面蒸糕相遗。上插彩幡糁钉果实,如石榴栗黄银杏松子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也有的以小鹿做糕上的装饰的,称为“禄糕”,也见于《岁时记》。宋代刘梦得在重阳作诗,想用‘糕’字,后来他在《五经》里一查,见《五经》里没有糕字,便辍诗不作了。因为古人作诗要每个字都有来历的。此后宋祁九日食糕,作了一首诗道:
  飚馆轻霜拂曙袍,糗粢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家一代豪。
  刘梦得这么一来,便做了宗祁诗中的‘糕’字的来源了。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晋朝孟嘉是桓温的参军,在重阳日游龙山,宾客满座,这时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了,而他兴味正浓,毫不觉得。于是桓景叫孙盛做了一篇文章来嘲笑他,孟嘉也做了一篇文章答孙盛。可见当时文人们的风趣了。
  “就是唐朝王勃的出名,也在这一日。据说,前一天王勃在舟中梦中见一白发老者,对他说明天你有奇遇。过夜,船被吹到滕王阁下。这时候有一个阎都督想夸耀他女婿的才能,先一日叫他女婿作好一篇《滕王阁赋》,可以在明天对客挥毫。这一天滕王阁上宾朋满座,阎都督正在请客人作赋,客人们都不曾预备,都婉言谢绝,阎都督正欢喜他女婿可以当众出风头了,这时王勃踱上阁来,听说都督请人作赋,便毫不客气濡笔作了。当时阎都督很不高兴,后来他作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几句,阎都督非常佩服,称赞他的聪明。这时王勃才二十岁。这样一来,他便以文章出名了。唐初四杰是‘王杨卢骆’,‘王’是王勃,‘杨’是杨炯,‘卢’是卢照邻,‘骆’是骆宾王。当时人将王勃放在第一个,足见当时对他的推崇了。
  “还有一个神话,说是唐明皇在重阳日出外行猎,有一只雁飞去,他射了一箭,雁便带箭向西南飞去。同时,益州地方有一个道士叫徐佐卿,这天从外边回家,手里拿了这支箭对他的徒弟说:‘吾在山中飞行,被别人射伤。’于是即将这支箭挂在壁上,写了日子,又说:‘十年之后,箭主会到这儿来取箭的。’十年以后,唐明皇果然因为安禄山之乱逃到四川,在寺里发现了那根箭。
  “这是神话了。凡是一个佳日,或者一个纪念日,往往会有许多的神话发生的,我们只可以当作有趣的故事来看,不能拘泥地说它是一定的事实。
  “王维有一首重阳诗,写得很好,我们在外作客他乡的人,在一个佳节,难免有思乡之感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时势之下,故乡只够你悲苦了。他的诗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少的人正是他自己。不过这还是太平时候的景象,我们且读白居易的: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现在就是这景象了。时难年荒,正是一个战争未息的时代。‘世业’即以我们普通守家吃饭的人了。‘田园寥落干戈后’不是正在说现代吗?我相信有许多同学的故乡都是荒芜满目了。‘骨肉流离’也是已成为一般普遍的现象了。所谓“娇儿怀中犹索乳,慈母项上已无头”,你们能安安心心在此地读书,我能在此地教书,已经是万分的幸福了。”
  李先生顺口说来,有些难堪的样子。
  “你们应该记住,在幸福圈子里生活,应该来利用它,来享受它,不应该偷懒,玩耍。校门口正有不少失学的孩子们在羡慕你们的幸运呢!人世间的事情大都是可悲的,是矛盾的,可以读书的人却厌恶读书,不能读书的人却在羡慕读书的乐趣。你们想想,现代你们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整日玩耍,你能充实自己吗?你能改造社会、复兴民族吗?今天是一个佳节,你们尤其应在这佳节里认清自己岗位上的任务,在努力中过这佳日,否则,以后这日子会变得更可悲更可怜的纪念日了。”
  他的样子很兴奋,语气也很沉重,像针尖一样一枚枚地刺到每个同学的心上。有几个被感动得流泪了。
  秋二教室里今天特别静,满屋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似乎是在纪念一个重大的纪念日的样子。
  “这几个故事,就算重阳日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明日作文的题目就是‘重阳的故事’,你们或者加些穿插,写这里面较有趣味的一个,或者都记录下来。但是注意不要写得记账式,要加些有趣的描写。”
  ……
展开
目录
自序
1孤儿之泪
2音调和节奏
3句的构成
4语气
5语文研究会
6急雨
7在病中
8关于标点符号
9古代修辞论
10比喻种种
11夸饰的研究
12省略和婉曲
13比拟和借代
14中秋之夜
15摹拟与创造
16重阳的故事
17诗句与文句
18生活的挣扎
19怎样训练自己
20今文十弊
21重来
22怎样写成一个好的开端
23怎样写成一个好的结尾
24动作与对话
25字的艺术
26文章构造
27题材的觅取
28清明风雨
29谈诗(一)
30谈诗(二)
31情感与性灵
32记述和描写
33思想与想象
34话旧
35文章的动态和静境
36翻译、批评及其他
37关于小品文
38怎样写成一篇好的论文
39作文实习
40离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