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程国际视野系列:润物细无声 品鉴国外德育智慧》:
对美国人来说,无论做什么,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有了兴趣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快乐。美国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小就开始做课题、登台演讲、参加音乐演奏和画展等。所以,美国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上课绝不会是满堂灌,也不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在上课时把重点、要点讲完之后就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得出新的、正确的答案。从本案例可以看出,美国教育的最大特色,不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和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教师和父母都懂得,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才能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而这种需要如果被长期压抑就会萎缩。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验证了这一教育方法。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曾经参加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的合作课题“幼小衔接”的研究,前后长达5年,对2000多个孩子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科研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来的任务意识以及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他们今后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非常明显。但她不无遗憾地表示,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很重视写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训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习题,多写几个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育既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表现出主动性和独立性,遇事有积极想办法的能力,那么他的这些个性和智力品质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出来,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日本儿童教育学家岸本裕史也认为,一个能主动而妥善地处理好自己身边的事务,能与周围亲人和朋友愉快相处的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一定具备了比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潜在学力”,它是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潜在学力”,那么他的“显在学力”也难以得到发展。
看到这里,有些中国教师或者父母可能会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自立,事事都依赖我。”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独立,只是父母和老师事事包办、事事插手,让孩子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有长远眼光的教育者都把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自立教育中,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再把孩子当作温室的花朵、嗷嗷待哺的雏鸟,而是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不事事包办,不过度操心、担心,纠正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心理。我们应该把属于孩子的东西交给孩子自己去管理,告诉孩子那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当一个免费保姆。当然,当孩子面临困境和难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间接地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成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