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27149
  • 作      者:
    李德林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高盛阴谋》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65万字,首次翔实展现晚清经济变革;
  读懂晚清经济改革,真正理解当前中国。晚清和中国当下极其相似,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本书包括股市、官商、价格战、国企反腐、跨国公司等内容,以晚清为鉴,读懂中国未来;
  吴晓波、张鸣、纪连海、陈九霖等专家名人一致推荐;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套装共2册)》参考资料厚实,作者耗时6年,收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盛宣怀等奏折、书信、文集、日记等第一手资料,超过两千万字。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传媒人,“《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经济报道”、“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项获得者。著有《德隆内幕》、《高盛阴谋》、《黄光裕真相》、《暗战1840》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
    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
    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展开
精彩书评

  ★经济变革本身是个复杂的话题,而关于晚清的改革,更是被遮蔽在历史的重重浓雾中。德林兄花费6年时间收集第一手史料,精心爬梳,以财经之眼带我们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推荐一读。
  ——著名财经作家 “蓝狮子”图书出版人 吴晓波


  ★晚清改革,不是浪漫曲,但演成悲剧,还是剧中人出了问题。《改革现场》帮我们还原这段历史真相,实属难得。
  ——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


  ★《改革现场》生动地再现了清末五十年的经济改革历史,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改革不是一个特定阶层的利益重组,而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制度、体制、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中航油前总裁 陈九霖


  ★换个角度解读大清灭亡,《改革现场》告诉我们,任何的改革都不太浪漫。晚清改革可以为当下之鉴。
  ——《百家讲坛》主讲 纪连海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封密折引发的皇权猜忌

  1861年8月12日清晨,一匹快马从残垣断壁的圆明园飞奔而出。
  圆明园大东门口站着一位身穿锦袍的王爷,远远地望着飞奔而去的快马,脸上挂着无尽的惆怅。昔日皇家御园,今日一片狼藉。王爷用右手掸了掸锦袍上的尘土,转身走进了圆明园。王爷身形瘦削、眉头紧锁,担心几个时辰之后,百里之外的热河行宫会翻江倒海。
  这位王爷名叫爱新觉罗·奕,是道光皇帝生前最宠爱的一位皇子,现任大清帝国皇帝咸丰的六弟,一度是咸丰争夺帝位最大的对手。此人文武双全,雄心勃勃。1860年9月22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之时,担心素有大志的六弟联手已经围攻北京的英法联军取天下而代之,密令奕在圆明园“督办和局”,不准其进入紫禁城。
  “康乾盛世”早已成为爱新觉罗王朝的回忆,到了道光皇帝执政期间,清政府执政精英已经失去了入关前的锐气,第一次鸦片战争完全将帝国军队的无能暴露在了世人面前。清政府执政集团的腐败搞得民怨沸腾,以洪秀全为首的一帮基层精英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英法两国在清政府军队镇压太平军起义期间,寻找借口向中国军队开战。内忧外患之时,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对洪秀全的军队毫无抵抗之力,在英法军队面前更是节节败退。
  洪秀全的部队一路北上之时,英法远征军更是长驱直入。咸丰皇帝试图派出代表跟英法两国和谈,以便集中全部力量围剿洪秀全的起义部队。遗憾的是,派出跟英法两国谈判的代表皆以失败告终,咸丰皇帝别无选择,最后决定将一直赋闲的奕推向前台。咸丰还有一个想法,身为爱新觉罗皇族成员,和谈是奕的分内之责,一旦失败,他将成为帝国的罪人。
  咸丰皇帝逃离北京之时,带走了军机处、六部九卿的高级官员,只留下手无兵权的奕在圆明园筹谋抚局。英法联军立即洞悉了清政府执政集团内部的分裂,决意焚烧圆明园,击垮咸丰皇帝的精神,力争在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奕带领20名贴身侍卫在礼部大堂跟英国方面签署了中英《北京条约》,第二天,又与法国人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奕在礼部大堂跟英国方面签署《北京条约》时,极尽屈辱,那是年仅27岁的奕第一次跟洋人打交道,尤其是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勋爵的傲慢,令奕相当尴尬。英国司令格兰特准将回忆道:对于恭亲王的致意,额尔金答以“骄傲而轻蔑的一瞥”,“这一定令可怜的恭亲王怒火中烧”
  这一次,快马飞奔承德,携带的正是奕写给咸丰皇帝的一份秘密奏折。此刻奕心中也是翻江倒海,他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咸丰皇帝的身影,不,还有那个英国人的身影。奕心里非常清楚,国难受辱,唯有图强,可救国难。但他不知道,当自己给皇帝哥哥写奏折的时候,英国人的密报也早已送达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的手上。
  咸丰皇帝躺在龙床上辗转难眠,御前大臣肃顺未经内侍太监传唤,就急匆匆直奔咸丰皇帝的寝宫。肃顺深得咸丰皇帝的宠信,在热河,没有人敢得罪肃顺,就连咸丰皇帝的妃子懿贵妃(后来的慈禧)都要对其退让三分。肃顺将一份奏折递到幔帐前,咸丰皇帝硬撑着身子接过了奏折。
  灯光下,肃顺发现咸丰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啪”,奏折被咸丰皇帝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咸丰皇帝盯着肃顺,脑子里全是熊熊烈火焚烧圆明园的场景,那可是老祖宗的百年心血,奕不仅没有守好圆明园,居然还要跟英国人联手。
  肃顺再次将折子递到咸丰皇帝眼前。
  这封奏折的名称是《奏请购买船炮折》,奕在奏折中提议要联手桂良、文祥建立大清帝国海军舰队。肃顺最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英法联军进兵北京给了奕再度崛起的机会,在同英法联军和谈的过程中,以奕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形成了。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是奕的老丈人,现在跟奕一起在总理衙门办事,也参与了和英法谈判的全过程。户部左侍郎文祥身为正红旗的贵族,在和谈过程中同奕结为政治联盟。现在奕的政治联盟如同哥们儿一般,这三位联手要咸丰皇帝批准成立海军舰队,这是要夺兵权。
  奕的计划远非“军事强国”那么简单,英法联军一路北上,如入无人之境,大清帝国脆弱的军事力量背后是经济的衰败,现在大清帝国需要强军,更需要富国。有了强大的海军舰队,大清帝国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富强改革。奕在奏折中向咸丰皇帝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组建海军舰队的急迫性,当时洪秀全的起义部队席卷帝国南部,自然是奕组建海军舰队最好的理由,“粤逆起事以来,蔓延七八省,滋扰十数年”。
  咸丰皇帝相当清楚洪秀全部队的实力,太平军一度摸到了天津,差点儿就打到北京。曾经席卷大江南北的八旗劲旅,两百年间竟沦落到“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的地步,在一帮农民部队面前两腿发软。在肃顺的力荐之下,咸丰皇帝起用了曾国藩等汉族文官势力,可太平军依然是“一发而不可骤制”。
  汉族文官势力活跃在围剿太平军的前线,在一场场战争中,已经成为千锤百炼的野战统帅,一个新生的汉族武装集团正在战火中成长。在这期间,以奕为首的清政府执政精英在跟英法联军交涉的过程中,在外交舞台上逐渐得到了国际势力的认可。奕在北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精英盟友,这也将是清政府执政集团内部最大的一股新生势力。咸丰皇帝越来越焦躁不安,一旦奕成功组建海军舰队,整个帝国将出现多股武装势力,皇权将受到严重削弱。
  奕在秘密奏折中反复强调,英法联军之所以北上京都,根源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起义,导致朝廷“用兵既久,财用渐匮”。奕在密折中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轻描淡写令咸丰皇帝很是焦虑,他现在无法判断自己这位兄弟跟洋人的关系。奕在汇报的时候说,帝国之大乱,对付英法联军“不过治其枝叶”,在跟英法官员谈判的过程中,“英法渐见信服”。
  奕在密折中对英法联军的恶行轻描淡写,毫无订立城下之盟的羞耻感。只是看客一般告诉咸丰皇帝,英法联军进京后也是各怀鬼胎,“各国心志不齐,互相疑贰”,尤其是沙俄侵占吉林等边界,“英法两国均以为非,盖其意恐俄国日益强大,不独为中国之患,即伊等亦不能不暗为之防”。
 深仇大恨刚结下,奕就如此为英法侵略者粉饰,这令咸丰皇帝极度惶恐,奕难道真的在跟英法暗中勾结?国际势力对奕的支持将会让咸丰皇帝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否决奕组建海军舰队的计划,可能会刺激英法两国;同意奕的计划,皇权又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咸丰皇帝隐隐觉察到火烧圆明园的那位主角儿才是海军舰队真正的操盘手,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奕的密折核心,是为了加快进剿太平军,才从英国购买现代化军舰,组建一支强大的帝国海军舰队的。奕在奏折中汇报了组建海军舰队的资金问题,主要是通过征收鸦片税来筹集资金。“洋药(即鸦片)一项”“如办理得宜”,“岁可增银数十万两”,“此项留为购买船炮,亦足裨益”。咸丰皇帝一看到通过鸦片税组建海军舰队的计划,立即意识到奕的奏折背后,一定有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影子。

  ……

展开
目录

序 言  / 001


第一章 改革前夜    001
一封密折引发的皇权猜忌  / 002
帝国财政危机,皇弟图改,皇兄拦腰斩  / 008
洋人“请君入瓮”,帝国舰队傻做“梦”  / 014


第二章 湘军大计    023
无路可走,唯有抓牢枪杆子  / 024
军工基地定安庆,帝国军事初始航  / 031
钱袋子与枪杆子的较量:淮军渡兵上海滩  / 038
你唱双簧,我将计就计:曾国藩和奕的钱袋子之争  / 043


第三章 京湘合流    051
华尔洋枪队,帝国舰队最大的炮灰  / 052
师生的金权暗战  / 061
京湘联手,英人图谋帝国舰队计划落空  / 066


第四章 师生博弈    077
八股文士与留洋商人终会合  / 078
安庆图谋广东帮  / 083
军企谁家大:上海洋炮局与安庆军械所交锋  / 091
倒霉的五品官,受牢灾又亏财  / 098
两江易主,生吞活剥的并购棋局  / 105


第五章 马尾风波    115
三权豪抢枪杆子  / 116
王爷的新猎物:马尾船政  / 124
左爵爷马尾布局  / 132
竹枝词案震京城  / 141
流痞铁匠撒欢马尾船厂  / 149


第六章 洋行拼杀    159
洋行眼中的香饽饽:长江航线  / 160
洋行厮杀全面升级  / 168
二品大员单挑帝国军工企  / 175


第七章 官商进退    189
岩仓警醒紫禁城  / 190
三大佬拼死救船政  / 199
轮船招商局步履维艰  / 209
洋买办暗度招商局  / 219
唐廷枢智弈津门  / 228


第八章 内外交困    247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一) / 248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二) / 256
文祥的政改,为富国图强还是留名千古 / 264
不当棋子当河豚,李鸿章的鲜美与致命 / 272
执政精英辩国策,朝廷命官丧黄泉 / 280


第九章 金权暗战    289
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发国难财 / 290
声东击西,俄国人处心积虑要发电报财 / 299
清政府集团坐山观虎斗,听任束带蛇与河豚互咬 / 310
西征军借款,枪杆子掉入钱袋子 / 319
招商局借钱搞并购,引起一场资金暗战 / 326


第十章 红顶商人    001
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给官场来次大清洗 / 002
首富的胜利,西北资金命脉重入胡雪岩手中 / 010
商人谈贷款,帝国来埋单 / 016
有钱人做慈善,为名不为利 / 021


第十一章 招商乱局    033
上海滩的资金暗战,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 034
招商局一把手争夺战 / 044
李鸿章稳定招商局军心,坚持“官督商办”原则不变 / 050
总办找靠山,不料所托非人 / 057


第十二章 湘淮之争    067
两江易帅起风云 / 068
一份反腐报告引发的血雨腥风 / 078
一次失败的反间计 / 084
“南洋北洋”捉对厮杀 / 091


第十三章 黄海血战    101
两巨头争霸上海滩 / 102
一代商业枭雄的陨落 / 111
日本间谍与甲午海战 / 129


第十四章 皇帝新梦    141
皇帝发行股票筹集赔款银 / 142
皇帝的改革雄心 / 151
被股票摧毁的改革梦想 / 161


第十五章 铁路上马    173
盛宣怀抛弃旧主,结盟武汉 / 174
“江湖郎中”刘鹗败走武昌城 / 182
日本人盯上了铁资源 / 191


第十六章 帝国嬗变    197
东南互保大结盟 / 198
老佛爷松口,“祖宗之法也可以变” / 206
袁同志“以石压卵”,收北洋大权 / 215


第十七章 全面改革    223
日本空手套白狼,借假币抢资源 / 224
一次难产的货币体制改革 / 233
爱新觉罗家族发起的政治改革 / 245


第十八章 丁未政潮    257
开平煤矿被盗案始末 / 258
直隶总督在天津大搞改革试点 / 266
风云诡谲的丁未政潮 / 274
押宝镇国公,盛宣怀时来运转 / 285


第十九章 天朝崩溃    295
你一脚我一脚,各国都想在中国铁路上占一脚 / 296
大清帝国最后一次币制改革 / 303
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310
 
后 记    3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