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线的由来
K线图,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米市商人本间宗久用来记录米市的行情与分析价格波动的一种方法,后来被引入到股市及期货市场。1990年,美国人史蒂夫•尼森以《阴线阳线》一书向西方金融界展示了蜡烛图、三线反转图、砖块图、折线图等日本证券技术分析手段,在西方金融界引起了轰动,史蒂夫•尼森也因此被西方金融界誉为“K线分析之父”。
本间宗久(1724—1803)是日本米市商人,出生于日本当时稻米的重要产地及商业交易中心酒田。成年后,本间宗久醉心于研究稻米现货买卖及定期交易的价格信息及走势,并以K线的形式记录下来。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粮食交易行情中,赚进巨额财富,因此在当时日本一些地区引起轰动,一时间,本间宗久在粮食交易市场中的声名如日中天。当时流传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他的富有:“你可以挣上领主的宝座,却休想像本间宗久家一样有钱。”这些都足以证明本间宗久在当时的地位,之后他被当时的天皇聘为大藏省首席并被册封为武士。盛名之下的本间宗久,虽然拥有荣华富贵和万千追随者,但是后来他却突然选择了出家学佛。
在日本,K线称为“罫(日文发音KEI)线”,西方以KEI的英文第一个字母“K”直译为“K”线,K线一词由此而来。K线图,又被称之为蜡烛图或阴阳烛,其发展的理论根源出自中国古代的周易。
本间宗久根据中国《周易》中的“爻象”发明的K线,他把爻象转换成阴阳K线,以阴爻、阳爻的属性揭示未来信息。多是以3个K线组合来预估市场的未来走势。流传下来的本间宗久的K线战法中,最为著名当数“酒田五法”。
酒田五法是指三山、三川、三空、三兵、三法。
三山,是指K线的三种头部卖点,包括:三尊头、两尊头、圆头。三尊头相当于现在的头肩顶;两尊头相当于M头。
三川,是指K线的三种底部买点,相当于现在的头肩底,W形底以及V形底。
三兵,是指以三根K线组合而成的买卖点;当三根红K线(或黑K线)形成一底(或头)比一底(或头)高(或低)的形态,则此红三兵为买入信号(而黑三兵为卖出信号)。
三空,是指连续三个向上跳空上涨或向下跳空下跌的形态;上跳三空为强势涨升信号,下跳三空则为下跌信号。
三法,是指应该卖、应该买、应休息。三法应该是酒田五法中的核心,交易不但包括买和卖,还包括休息和等待;当势态复杂难辨时,应等待更加明确的信号出现。
时至今日,K线理论仍旧广泛应用于股票、期货、外汇等证券投资市场中,成为投资者所喜爱和习惯使用的分析工具。但是必须明确一点,K线理论的发展与解读并非是一种抱残守缺、敝帚自珍的方式,而是一直处于发展、创新中;适宜于今天的理论解读方式,明天也许就已经跟不上市场的新变化,唯有与时俱进、一直贴近行情脉搏的解读方式,才是永恒的、有效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