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团队管理》:
《孙子兵法》第六篇为《虚实篇》,集中论述了战争活动中“虚”“实”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规律,通过“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等虚实相生相化,强调要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即“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第七篇为《军争篇》,“军争”就是敌我双方争夺取胜的有利地形、物资等条件。该篇讨论了《孙子兵法》如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和“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之利,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
《孙子兵法》第八篇是《九变篇》,该篇是关于《孙子兵法》中如何看待和应付军争中的各种变、无穷变的,并重点讨论了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第九篇为《行军篇》,其重点研究了《孙子兵法》如何部署和调动军队,并总结出行军驻扎中面临江河、山谷、平原、沼泽四种地貌的基本原则,以及透过敌人言行现象看清敌人本质意图的“相敌32术”之技巧和经验。
《孙子兵法》第十篇为《地形篇》,其扼要地揭示了巧妙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列举了战术地形的主要类型和不同特点,提出了在“通、挂、支、隘、险、远”五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的若干基本原则,辩证地分析了判断敌情与利用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孙子兵法》第十一篇为《九地篇》,其主要论述了根据战斗发生的场所和离自己国土远近不同,以及进入敌国纵深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客观物质地理环境和“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九种主观心理环境,采用“一其志”“使之属”“趋其后”“谨其守”“固其结”“继其食”“进其途”“塞其阙”“示不活”等相应策略,因地而异凝聚人心士气,团结带领士兵同心作战。
《孙子兵法》第十二篇为《火攻篇》,其主要论述了春秋及之前战斗过程中“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对象、条件、实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攻发动后的跟进、巩固战果的策略等,表达了《孙子兵法》的“慎战”和“胜敌而益强”的思想。
《孙子兵法》第十三篇为《用间篇》,重点讨论战争中“生、死、乡、内、反”五种间谍的特点及其运用技巧,该篇相当于是研究现代战争中的谍报战和信息战。
本书第二章研究《孙子兵法》与同时代著作相比的特点。这一章首先研究了《孙子兵法》与同时代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相比具有的唯物世界观,分析了《孙子兵法》“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一论断与同时代先贤相比的先进性;介绍了《孙子兵法》形成前后历史时期人们遇到需要决策的“国之大事”时由非唯物论世界观指导下的行为模式。
这一章还研究了《孙子兵法》与它同时代的著作相比显现出的朴素实践可知论,罗列了中国古代史料中“生而知之”或“伟人天生异象”的不可知论和非“实践认识论”资料,探讨了不可知论和非“实践认识论”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危害与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