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
辛亥革命之后,政党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角。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政党所创造出的政党政治形态是不同的。民国初期,基于国会选举,形成了多党政治局面;北洋军阀解除国会之后,“不党主义”政治迅即替代了多党政治;为了北伐,国共两大革命党合作联手,开创了革命党领导革命军进行民主革命的时代。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确立一党独裁体制,从此,中国政党政治进入一党独裁时代,直到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但国民党一党独裁体制时刻都面临体制外的两大政治力量的挑战:其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反对,从而形成国共两党的全面对峙,这不仅是政治的对峙,而且是军事的对峙。其二是各种中间力量的牵制。国共两党是立场、主义和革命目标不同的政党,因而,有各自不同的革命取向和国家建设构想。然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国情复杂,存在民族、阶层、地域等多重的多样性,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张。这决定了在国共两党的两极之间,围绕革命运动与国家政权建设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实践和政治组织。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就是作为这种中间力量出现的,其中包括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民主力量。抗日战争所形成的民族救亡运动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所形成的反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民主运动,都为民主党派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
这样的政党生态与政党结构决定了任何政党要全面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建立国家政权的重任,就必须具有联系和整合其他政党的能力。在中国革命中,导致中国国民党失败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政党在处理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逝世之后,排斥和镇压异己政党,行一党独裁,而且自身内部因权力斗争而不断分化,最后在内耗和全社会的反对之中走向失败;而中国共产党基于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加强自身集中统一,保证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主动联系和团结各政党力量,包括国民党,在不断扩大团结范围的过程中,使自身在社会与国家中的地位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非法走向合法,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终成为领导全社会、全民族的核心政党。可以说,统一战线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力量;而统一战线指导下的党派合作,则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合法地建设新社会、新国家。
中国共产党基于统一战线所进行的党派合作实践,在其诞生之后不久就开始了。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这种党派合作成果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即使处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高压下,中国共产党为了生存与发展,还是积极地通过统一战线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中的民主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主动呼吁和实践第=次国共合作,而且在全国层面和根据地层面团结民主党派,建立广泛的抗日民主同盟;抗日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力量,建立民主政权的政策主张的具体体现。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广泛联系民主力量,共同商议建国大事,坚持全社会各力量协商建国,建立各党派合作的联合政府的基本政治主张。这个政治主张深得社会各界的响应,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实现对社会各界、各派的凝聚和团结,赢得政治上的胜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