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3372
  • 作      者:
    (加)约翰·J.柯顿(John J. Kirton)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约翰·J.柯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G20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和八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代表性著作包括《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方向: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管理》等。
  
  郭树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代表性著作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中国软实力战略》、《国际政治社会学简论》等,代表性译著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等。
  
  徐谙律,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教师,先后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译文,代表译作有《文化诞生记》、《丽贝卡·琼斯的一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作者经过详尽的文献资料考察,通过对多国集团峰会内部机构、与其他国际组织关系以及峰会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分析,较为细致地展现了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历史演变,当前面临问题以及未来改革方向等方面内容。《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涉及峰会幕后谈判以及相关活动的诸多方面。这些资料的利用不但奠定了《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坚实的研究基础,也对于研究多国集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提供了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
  根据构想,二十国集团应当包括世界上经济能力最大、脆弱性最强、连接最紧密的国家。七国集团公报详细规定了,二十国集团成员必须是“国际体系内重要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G7,1999)。在这些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了一些标准。一个标准是成员国对世界事务具有重要性,不但拥有脆弱性,还要具备能力。金融稳定论坛的成员资格基于成员国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的专业能力不同。二十国集团的成员资格产生于总体的全球能力和全球脆弱性。脆弱性意味着考虑到国家受债务或其他渠道因素影响的程度太深,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建议和政策,就会对整个全球体系产生传染性的影响,正如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轮流发生金融危机一样。例如阿根廷、土耳其这些国家应该帮助他们,共同打击让其崩溃的全球体系。脆弱性、能力、连通性是以上的共同标准。
  非七国集团成员国还希望二十国集团的观点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成员也要来自世界的各个地理区域,即使一个非成员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在所不惜。这么一来,适当平衡与最大风险一样,成为了选择成员的另外两个标准。一个关键的标准是参与,即各国要参与工作谈判,就加强金融法规和金融体系的最佳方式达成一致,以预防和稳定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考虑到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敌意,该组织针对上述危机建议采取财政紧缩措施,并制定了更强大的金融标准和规范。如今有人认为,针对上述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当与许多预期接受方进行谈判,从而使接受方感受到自己是建议制定进程中的一分子。
  这也涉及地缘政治。国家拥有地区影响力,这是选择成员国的重要因素。同样,国家的政治性质也是重要因素。美国对于保护和促进政治开放与民主有着明确的意愿。而对于加拿大,其关注焦点在于金融稳定。他们认识到,对于与国际体系联系紧密的国家而言,国内政治开放会加强其国内金融稳定,而国内政治失败也会引发金融动荡和危机传导。
  新集团的成员并不是美国单独挑选的,而是由马丁和萨默斯二人最终挑选的(IbbitsonandPerkins,2010)。出于政治考虑,在美国政府内部,萨默斯领导的财政官员通常会与国务院和白宫商议成员资格。马丁没有与加拿大总理商议成员选择问题。
  1999年4月27日,马丁与作为克林顿政府当时提名的财政部长候选人的萨默斯在华盛顿见面,讨论决定谁将加入此新论坛(IbbitsonandPerkins,2010)。面对过去五年成倍的经济危机,马丁确信,在全球治理领域中主要新兴国家需要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二十二国集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能够将其提升至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级别。马丁与萨默斯起草了一份入选初期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的名单,并从二十二国集团成员国开始考虑。这个选择并不是基于系统性数据的计算,而是凭直觉认为哪些国家对国际体系具有重要性(IbbitsonandPerkins,2010)。马丁与萨默斯决定哪些国家入选后,名单便在入选国之间传播。其他国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名单和看法,但是对结果并没有什么重要影响。
  ……
展开
目录
丛书总序
中文版序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二十国集团治理:一种分析框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二十国集团治理的体系中心模式

第二部分  集团的产生:1999—2001年
第三章  集团的创立:1999年柏林会议
第四章  治理全球化治理:2000年蒙特利尔会议
第五章  打击恐怖主义:2001年渥太华会议

第三部分  平等发挥治理作用:2002—2007年
第六章  推动发展:2002年新德里会议和2003年莫雷利亚会议
第七章  携手柏林:2004年柏林会议
第八章  争取中国:2005年香河会议
第九章  加强可持续性:2006年墨尔本会议与2007年克莱蒙德会议

第四部分  创建峰会俱乐部:2008—2010年
第十章  直击巅峰:2008年华盛顿峰会
第十一章  遏制经济萎缩:2009年伦敦峰会
第十二章  为峰会建立制度:2009年匹兹堡峰会
第十三章  控制欧债危机:2010年多伦多峰会

第五部分  结语
第十四章  二十国集团治理的未来
附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