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史十讲(插图本)》:
私刻即私人出资刻书,也称家刻,始于五代杜审知、毋昭裔。宋代文人豪绅以藏书刻书为风,如陆游之子陆子通、岳飞之孙岳珂等。汲古阁主毛晋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私人刻书家,40年刻书600种。清代乾嘉学派以考据、校勘、辑佚见长,多刻丛书。
坊刻即民间以刻书卖书为业者,起源最早,子承父业,世代相沿。我国有许多刻书数百年的世家,仅福建建阳就有余、刘、蔡、郑、陈、虞、熊等诸族。他们刻书内容面向民间,形式多变,适合民众需要,为传播保存文化立下不朽功绩。有的民间刻书家集撰著、编辑、印刷、出版、发行诸工序为一身,如熊宗立、余象斗等,形成各自的经营特色。由于书市生意兴隆,公私藏书开始出现借阅流通。宋辽西夏金元时,政府虽然屡颁禁令,但图书交流从未停止。公私藏书在编史修志办书院等文化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嘉靖后,耶稣会士东来,西籍翻译活动展开,利玛窦、汤若望等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同时,图书大量向外输出。清代后期又有马礼逊等传教士译书,政府开设了同文馆、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处。至清末又出现了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形成了民间译书高潮。
大多数藏书家藏重于用,明清之时也有少量开明之士,如曹溶《流通古书约》提出流通古书的理论和办法。到了近代,古代藏书楼开始向现代图书馆过渡。
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的古籍就数量而言,有人估计约25万种以上。还有人根据各朝公家藏书目录《艺文志》和《经籍志》,参考其他书目,对中国古代图书品种及卷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从西汉到清代有18万种,236.7万卷。到了现代,仅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一部工具书就著录了保存至今的古籍38891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