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与社会管理黄皮书:新闻发言人手册》:
(二)新闻发言人的社会意义
1.新闻发布制度的核心
重视新闻发言,即足重视媒体公众。
以深圳为例,据媒体报道,早在1985年,深圳市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新闻发言人制度;1998年,深圳设立了市、区和政府各部门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确认了全市38个单位和40位新闻发言人;2004年7月12日,深圳市政府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2008年,深圳市制定的新闻发言人工作细则就提出了“四个不得”:社会问题不得回避、媒体资讯不得推诿、重大事件不得失语、热点问题不得搪塞;2009年,深圳率先将行政问责制引入新闻发布工作,对于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的“不作为、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问题进行问责。据媒体报道,到2014年为止,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十年以来,有超过540人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2005年,中央和各省、自治区、市举行新闻发布会1088场,到2012年,这一数字则翻了一倍多,达到2237场。数字背后,是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新闻发言方面的不懈努力。在“7·23”动车事故之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提出,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必须参与一线处置,要把信息收集、新闻发布作为突发事件处置来一同布置、一同了解,而不是隔一层甚至隔两层;遇到动车事故等类似重大突发事件后,应让新闻发言人进入事件核心调查小组,以便了解事件进展,准确发布消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主动说话的政府,“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
2.公权力的重要“代言人”
新闻发言人展现的不仅仅是其个人学识、经历,更是机关单位的公共形象,尤其当这种公共形象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就更具有了一定的公信力,因此新闻发言人展现和树立的是其背后的相关组织和机构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言人是刻板木讷、不苟言笑、不近人情的,相反,有个性、“接地气”的新闻发言人更能受到公众的欢迎。李希光等学者曾撰文表示,政府可以通过用表态制造新闻、用行动制造新闻、用政策制造新闻、学会策划政府领导人“今天的台词”、精心策划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达到新闻执政的目的。
曾经大力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被称为“中国政府第一发言人”的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的表现、语言表达就可圈可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