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空间形式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从清晰走向模糊的空间限定;从静态转变为动感的空间组织;从艺术表达发展至为人设计的空间界面处理[15]。
(1)古代图书馆的历史作用
伴随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革新,文献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便出现了文献收集、保存和使用问题,图书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发源地之一,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成为世界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演变,不能不提起中国藏书楼的历史作用。可以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古代藏书楼的作用不可忽视。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其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收藏各类典籍和文集奏议。中国最早藏书建筑始见于宫廷,据史记所载,高祖刘邦率军入关,灭秦兴汉,宰相萧何遍收典册、图籍,并修建了天禄阁、石渠阁用以收藏,天禄阁和石渠阁是汉宫御用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的官府藏书楼。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藏书事业发达,民间藏书发展,个人兴建的藏书楼也日渐增多,如明代的兵部右侍郎范钦的“天一阁”藏书楼,就是我国现存、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中国古代藏书楼有皇家藏书楼、官府藏书楼和私人藏书楼之分,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官方机构、民间团体和私人图书收集、整理之状况[16]。藏书楼一般建于宫廷之内或庭院之间,建筑与外界隔绝,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以“藏”为主,“看”为辅,实行封闭式管理,仅限于皇帝、官府政客、鸿儒学子或书的主人等使用,一般人不允许进入查找和翻阅,是一个封闭的、不开放的独立藏书体系。其建筑周围环境优雅清新,是古代文人、政客著书立传,从事学术活动的私密场所。
古代藏书楼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珍贵文献保留下来的重要渠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藏书楼的文献收集、保存、整理和文化传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没有中国古代藏书楼就没有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萌生和发展。
(2)近代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在西方图书馆思想基础和中国古代藏书楼保留的藏书的物质基础上萌生和发展起来的[17]。明万历年间,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自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受到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技术后,纸质书籍开始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宣讲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播了大量科学技术和近代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知识。他们为中国带来了与古代藏书楼利用不同的西方图书馆办馆理念和管理方法。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有识之士和留学青年在游历和了解西方文化思想后也在宣传西方图书馆开放、公开的思想观念。他们把藏书楼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机构看,从而也赋予藏书楼以新的内容和作用。梁启超1896年在《时务报》上撰文称道:“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日学校、日新闻馆、日书籍馆。”,“书籍馆”即指图书馆。1894年,“图书馆”一词在我国出版的《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中出现。
……
展开